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貫通三教養真集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由於《養真集》成書於近三百年前的乾隆年間,且又是一本修真養性的寶典,廣涉天文地理人事之古今諸般典故,無形增加了釋義的難度。為更好地參悟寶典,我與道侶夫人小蘭,於2014年與2017年先後兩次赴印度頂禮佛陀和大德高僧,並屢得奇緣加持與點化。同時也讓我更加信賴與珍惜前輩養真子苦口婆心的教導

    因此,凡《養真集》裡涉及到的文獻經典,均認真研讀,細心體悟。對我來說是承繼了一次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一次脫胎換骨的生命重鑄!抑或是儒釋道醫諸家一如的旅行!

    伴隨淺釋的深入,我對這位融貫三教的得道高人由衷升起崇敬之感,亦為他的高瞻遠矚而驚嘆!

    《養真集》將儒釋道醫與人性命攸關的聯結,進行了深入淺出地闡述,對時下養真修行的種種弊端亦作了直心披露更是清醒地認識到他的那些觀點、見地,很難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現實亦如佛祖在講經說法四十一年後的晚年,借阿難尊者險被摩登伽女破戒墮落的契機,開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將開悟與成佛的精髓盡數付囑於《楞嚴經》《法華經》之圓頓大法的傳教上一般!

    然綜觀佛陀傳法會上參加法會的成員,均是阿羅漢和佛級別的菩薩,且受到佛祖當下的點化與加持

    無限感恩「我佛慈悲」!從人性根本點出發,揭示了開悟與成佛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魔考,以及如何才能減少和避免纏縛的方法。楞嚴咒就是消除魔障的根本咒!

    大法雖好,成佛也易。但路途既近亦遠,魔佛交熾,非大根器或真正有緣者能夠順利得之。即便二六時中不停的念經參禪,倘若未能實修踐行,提升自身免疫抵抗力,決難衝破或擊潰如《楞嚴經》中所列五十陰魔軍(此為概數,魔之數當遍寰宇盡虛空,與佛同一爾)之圍剿…

    無限感恩「中庸之道」!將大道理法盡數付諸於人們息息相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命實踐之中。用「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心傳流傳後世

    無限感恩「黃老道家」!將宇宙自然大道規律,以及如何證得此道的竅訣,隱於性命雙修之大道金丹留與子孫,讓承繼者在「福祿壽喜」諸般自得狀態中獲得似神仙般的逍遙

    古哲云:性在天邊,命沈海底。道不遠人,人自遠之。若然有志康樂自在,或者現世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獲得永恆之如來本性者。當環視蒼穹,本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胸襟,摒棄宗派門戶之己見,精鑽細研踐行,定會有無限妙用之驚喜回饋。若只當閒書略過,則如走馬觀花,過而無痕矣!

             

隱士留書掩聖蹤,覚明頂禮感恩豐;

十六心傳留後世,儒家寶典數中庸;

黃老道德盈天下,南華逍遙似仙翁;

諸家相匯皈一處,見性明心如來擁!

 

                                    覚明居士

                                        2017331日於美茵茨靜心齋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五十九篇:就正

 第五十九篇:就正

孔聖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孔子心專力勤,可謂學得其宗矣!猶必就正有道者,非過謙也。是求益也!

真有見夫天下之道理無窮,一人之學問有限。是故大舜聖人也,猶必好問而好察邇言。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顏子大賢也。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自古以來,聖不自聖,所以成其為聖。賢不自賢,所以成其為賢。

今人不然自稱遇師,而不察師之真偽。自稱聞道,而不察道之淺深。誤入旁門,盲修瞎鍊,終無一成。彼認假為真,執迷不悟。即有憐其誤而告之以正道者,彼亦不信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今世諸家談道者,皆仁智之見。求其本末兼該,上下俱盡。性命雙修,道明德立。必待篤好之士,常懷就正之心者,始可與言道也。

己有道之士。可以成己成物,可以泛應曲當。譬之洪鐘。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不叩而鳴,則人以為怪鐘矣!叩之不嗚,則人以為廢鐘矣!

故有道之士。因人而施,不至失人,亦不至於失言也。

或問:而今世上。總有慕道之士,其如有道者之難遇何?

曰:世上經書。皆有道之所留也!就經書而就正者。但得不悖,其教我者不亦多乎?

 

白鬢老人曰:

就有道而正焉。非己有道,焉能知人之有道。況道有大小之不同,邪正之逈異。

己有正,方知人之正。己無邪,方明人之邪。若一味皂白不分,逢人求教。其不入於旁門外道者鮮矣!


 

覚明淺釋五十九、就正

    孔聖人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所亦不求安穩舒適;勤於做事而謹慎言語,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學習,並糾正自己言行舉止。

    孔子心專力勤,可以說是學到「道」的神髓了。即便這樣,還要求教於有道的人(比如老子)糾正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並不是過於謙虛呀!而是從中可以獲得教益呀!

    孔子真是看到了天下的道理無窮,而一人的學問有限呀!

    因此大舜,天生的聖人啊!猶且勤學好問而詳察別人好的言論。捨棄自己意見而聽從別人的,以愉悅寬廣地胸襟吸取別人好的建議!

    顏回顏子,大賢人呀!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求教,自己知識多卻謙虛地向知識少的人學習;自己有才能而不自誇,就像沒有一樣,滿腹經綸卻像什麼都沒有。

    自古以來,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反而能夠成為聖人;賢人不認為自己是賢人,恰好印證了他是真正賢人的存在。

    今人卻不是這樣做的。自己說遇到了老師,卻不去考察老師的真假!自己說自己知曉了道,而不去考察道的淺深!誤入旁門,盲修瞎煉,最終一無所成!

    這些人認假為真,執迷不悟。即使有可憐他誤入旁門而告知以正道的,這些人也不信呀!

    易經說:一陰一陽就是道。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也就是不同的人,均從不同角度去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

    今天各家談「道」的,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或見地上去解釋「道」的含義。要真正做到本末兼俱、上下顧全、性命雙修、道明德立。一定要等待那十分愛好的人士,並且時常擁有一顆糾正錯誤、改正誤差之心境的求道之士,才可以和他一起探索「道」呀!

    如果能夠持此就正之心,則對於已經有道的人士而言,不但自己可以成就,還能使身外的一切有所成就;同時亦會廣泛適應,無不恰當。就像一口能夠發出巨響的大鐘,用大力撞擊則大鳴,小力敲打則小鳴,不去擊打則沈默無聲。如果沒有任何撞擊就發出聲響,人們就認為這是一口怪鐘了。倘若使盡渾身解數敲打,卻啞然失聲,則人們以為這是一口廢鐘了。

    因此有道的人會採取因人施教去做(猶如諺云:天雨雖闊難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難度無緣之人)。這樣不至於失去了有緣的人,也不至於讓自己的教導失去效應!

    或許有人會問?當今世上縱有慕道的人士,但是真正有道的人卻難以找到,怎麼辦呢?

    回答:世間的經書,都是有道人所留下的呀!依據經書而去校正自己的修行,只要沒有矛盾衝突,那教我的老師,不是很多麼?

  

白鬢老人說:

    僅就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件事,如果自己都沒有道,哪能知道別人有道呢?

    況且道有大小的不同,邪正的差別。自己有正,才能知道別人的正;自己沒有邪,方能知曉別人的邪!

    如果一味皂白不分,逢人求教。這樣不入旁門外道的,實在是少的可憐呀!


覚明居士:

修行尚須學謙卑,就正有道覺路昕;

君子食無求溫飽,居所環境簡約精;

敏事慎言循正道,孔聖教導語諄諄;

普天道理難窮盡,一人所學有限分;

大舜聖者猶好問,捨己從人至善忻;

顏子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虛實應;

聖不自聖終成聖,賢弗自賢耀古今;

今人不然恃己見,自稱遇師聞道徑;

真偽不察盲瞎煉,到老無成實堪矜;

一陰一陽之謂道,坎離逆返坤乾馨;

仁者見仁非至仁,智者見智我執殷;

本末兼該難尋見,上下俱盡亦少卿;

性命雙修常誤解,道明德立口水經;

若非篤好就正士,豈可言道己物興?

體認在身方明道,非己有道邪魔侵;

己正方曉人邪正,不入歧途大道駸;

譬之洪鐘承擊撞,大叩大鳴繞樑音;

小叩小鳴頻率弱,不撞而鳴怪鐘驚;

撞亦不鳴廢鐘是,因人施教怡然欣;

聖賢經書窮究竟,但得不悖仙佛欽!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五十八篇:開關

 第五十八篇:開關

人身之中,有任督二脉。當其在胞胎中,其脉常運,未嘗間斷。神氣混含,以通先天。

及其胎分蒂絕,其脉遂分而為二:

任脉主陰,起於承漿,而終於長強。

督脉主陽,起於會陰,而終於人中。陰陽不交,前後間斷,泥丸不能與丹田相通。丹田之氣,不能與尾閭直透。關竅不通,化機無本。以稟氣之淺深,為壽命之修短。自其生之時,已定其死之日矣!

古先達人,得躋長生者。蓋有周天升降,河車運轉之法,使二脉相接,循環無端。三關開通,周流不滯。

其法於子前午後,盤膝端坐。四門外閉,兩目內觀。湛若止水,寂如空室。未來不想,既往不思。心不生滅,氣不出入。調息良久,注想丹田。守氣勿散。纔覺丹田氣動,即將鼻息緊閉,下腹微協,以意氣通尾閭。尾閭通即將谷道輕提,舌柱上腭用意升提,徐徐運上泥丸。泥丸氣達,是謂還精補腦。

少焉化為甘露,從鵲橋而下。即將舌放,自然會咽開通,用意輕輕送歸元海,此為一度。如此三百六十,為一周天。行之日久,自然氣機流轉,骨節疎通。三關漸開,二脉尋復。

泛曹溪之路,有感即通,入眾妙之門,元精不走。了此一節,即可長生。至於抱元契虛,脫胎神化,別有妙乘實從此權輿也!

 

白鬢老人曰:

調息功夫,一旦伏住後天之氣。積氣開關,自然反回先天路徑。所謂尋著來時路也!


 

覚明淺釋五十八、開關

    人身體之中,具有任脈和督脈二條。當他們在母體胞胎中的時候,任督二脈是合一循環運轉,沒有間斷。並且神與氣混合,以通達先天本源。

    等到足月出生與胞胎分離,剪斷臍帶,從此絕了通達先天本源路徑。亦使原本圓融的經脈一分為二:

    任脈主一身之陰,起於承漿穴(下巴正中)而終於長強(尾巴骨)

    督脈主一身之陽,起於會陰(男子睪丸與肛門中點,女子陰戶與肛門中點),而終於人中(上嘴唇正中)。如此一來造成陰陽不能交合,前後間斷,泥丸不能與下丹田相通,丹田之氣亦不能與尾閭直接通透。尾閭、夾脊和玉枕三關,及命門、大椎、百會等相關竅穴受阻不通,由後天轉化為先天的樞機也就沒有了基礎。注:泥丸:腦為泥丸。泥丸是土,有兩條脈下徹腎精。其精在腎,叫做精。精化炁上流入泥丸則為腦,腦色黃,故象土。)

    對人而言,造成以先天稟賦的淺深,而作為壽命長短的依據。也就是說自人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決定了他壽命長短日子!

    古代的先哲達人,都是由於懂得修煉達至胎息長壽且超脫的。

    他們擁有周天升降、河車運轉,即小周天功的方法,達到使任督二脈重新相接,循環無有間斷,三關開通(指開通仼督二脈必須經過的三大關卡:尾閭、夾脊丶玉枕,周流不息…

    這個方法就是:在每天子時(晚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之前和午時(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之間,盤腿靜坐。將眼耳鼻口四門外閉,兩目內視,清澈如止水,寂靜若虛空。未來不想,過往不思。心中無有生滅,氣不出入,調整呼吸良久,意想丹田,守住此氣不散。一旦感覺到丹田氣暖熱或陽氣充盈,即將鼻息緊閉,下腹部微收。以意引導氣通過尾閭關,並將肛門輕提(提肛縮陰),舌抵上腭,用意念慢慢將氣提升,徐徐(過夾脊丶通玉枕)上泥丸。一旦氣達泥丸(腦部),就是還精補腦注:因為氣是元精所化,升至泥丸以補充腦部能量。瞬間化為甘露(煉化的唾液,又稱長生酒,天井水…),從鵲橋(舌抵上腭謂之)而下,遂將舌頭放下,然後會咽(小舌)開通,用意念輕輕送歸元氣之海(下丹田)

    這樣循環一周稱為一度,如此回轉三百六十度為一個周天循環。行功日久,自然氣機流通轉化,全身骨節疏通,三關(尾閭、夾脊丶玉枕)漸漸打開。任督二脈恢復通暢。通達「曹溪」的道路,須要踐行實證感應道交方可,且進入了無量妙法之門,元精亦不流失了。

    倘若達此境界,就可以健康長壽!至於以後的抱元守一、契合虛無丶脫胎換骨、成仙得道以及其他的玄妙境界,其實都是從這裡逐步開始的。

注:曹溪:因禪宗六祖惠能在曹溪得道。禪師得道前須掌握陰陽二能周天的轉化之法,以增強返還先天悟道的能量。故以此比喻修行人若掌握此方法,踐行實證即可歸家。)

 

白鬢老人說:

    調整呼吸的功夫,一旦降伏住後天呼吸之氣。存養累積衝開關竅大門,自然就返回到先天胎息狀態。此即是找到了回歸真人佛性,亦或跳出輪回返家的路了。

覚明居士:

天地父母將吾生,娑婆世界捨命犇;

紅塵夢裡沈淪醉,六道輪回無止紛;

聖賢告知返家路,開關卻然在自身;

任督二脈陰陽總,胞中循環先天根;

一朝胎分蒂絕去,二脈遂斷任督分;

任起承漿終長強,督緣人中連會陰;

陰陽不交前後斷,泥丸丹田難相生;

化機無本關竅阻,先天稟賦壽夭更;

生時死日皆已定,如若不曉任命掙;

古先達人陰陽曉,得躋長生留寶珍;

周天升降河車轉,任督二脈暢循燊;

尾閭夾脊玉枕過,三關開通丹田烹;

六神和合平安保,超凡脫俗竅訣耕:

子前午後盤膝坐,四門外閉目內睜;

湛若止水如空室,三心四相具掃扔;

調息良久丹田注,周天功行聚能增;

煉精化炁百骸透,二脈循復元精封;

調息工夫若然就,先天大道漸近登;

僅此一節解脫寶,別有妙乘源頭亨;

回家路徑至易簡,至深至難得一貞!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五十七篇:坎離

 第五十七篇:坎離

或問:易有八卦。求道之人,多言坎離。何也?

曰:乾陽坤陰,南北相對,此先天之體也。乾陽一動,便是歪風。故乾之中爻,直入坤中而止。則乾成離,坤成坎矣!

夫南北者,天地之兩樞也。先天卦位,本乾坤所居。今退處於無用之地,而以坎離代之,則後天之用行矣!

坎之真炁,化而為鈆,即天一所生之水也。離之真精,化而為汞,即地二所生之火也。故男得其精,用精者化,故順而成人;女得其炁,用炁者昌,故逆而成仙。

以先天未擾之真鈆,制後天久積之真汞。則相愛相戀,如夫婦子母之不忍離,皆自然而然。

有不知其所以然者。離為白日秉陽精。而離之中爻,卻是陰,是陰藏於陽之宅也!

其在人也。少陰之數八,男子得之,故二八而真精通。少陽之數七,女子得之,故二七而天癸至。豈非陽得陰數,陰得陽數。而互藏之義,因以見之哉!

故人欲求道。必得坎中陽爻,復入離之中爻,然後可以復乾象而還大道也!

且夫陰中之陽,以動為主。故取坎之期,惟慎其動。陽中之陰,以靜為主。故填離之後,致養於靜。

 

白鬢老人曰:

用精者化,世人皆知。用炁者昌,人皆不知。

以先天未擾之真鈆,制後天久積之真汞。此二語洩一部悟真篇之秘。得訣者自知。

取坎之期,惟慎其動。填離之後,致養於靜。尤為要緊口訣!


 

覚明淺釋五十七、坎離

    或許有人問:

    易經裡有八卦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而求道的人,大多講的是坎()離()。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

    乾()代表天陽,坤()代表地陰,它們南北相對,這就是先天的本體呀!

    乾()陽一動,便成了歪風。乾()之中爻「」直接進入坤()的中爻「」而止。致使乾變成了離((表「太陽」、「火」、「心」, 坤變成了坎((表「月亮」、「水」、「腎」

    這個南北呀!是天地的樞杻呀!先天的位置,原本是乾坤所據有。但是經過乾陽一動,便退居於無用之地,且被坎離所取代。如此後天萬物的作用便開始了。

    坎()「腎」裡的真炁(即坎中「」真陽)化而成為鉛,也就是天一所生的水呀!

    離()「心」之真精(離中「」真陰)化而為汞,亦是地二所生出的火呀!

    因此,男子得到其中的精「」 ,用精來化生,故順施(指男女交媾)而成人;女子得到其中的炁「」,故善於保護使用陽炁則身心健康,反之逆用而成仙。

    用先天未受影響的真鉛(人之元炁),制約後天久積的真汞(人之元神),則他們相愛相戀,尤如夫婦、子母一樣不忍分離。這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呀!

    還有不知其所以然的,離為白日秉乘陽精,而離的中爻卻是陰,這是陰藏於陽這個住房之中呀(陽中有陰)

    他們作用在人身上,少陰之數為八,男子得到至二八,一十六歲真精通,即可養育後代;少陽之數為七,女子得到至二七,一十四歲天癸至,月經至,俱備繁衍後代能力。這不就是陽得陰數,陰得陽數,兩者互藏而顯示的意義呢?

    因此人想要求道得道,必須將坎()中的陽「」爻,通過取坎填離、小周天搬運,恢復進入到離()的中爻,然後可以恢復先天乾()象,而返還先天大道了。

    由於陰中之陽(坎),以動為主,因此取坎,仙家煉精化炁、行周天搬運時,特別謹慎火候的老嫩,慎動太過或不及;而陽中之陰(離),以靜為主,因此填離,將坎腎之真陽化為真炁,行周天功填實離心之真陰後,須用靜養來加以調整。

 

白鬢老人說:

    用精來化(煉精化炁),凡練功者皆知。

    而用炁(先天無欲之真炁)者昌盛,人們卻不知道。以先天未擾動的真鉛(元炁),克制後天久積之真汞(元神)。這兩句話:洩露一部悟真篇的秘密。得到這個訣竅的自己會知道。

    取坎,即煉精化炁行周天循環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勿使過度或不及;填離,即煉炁化神、煉神還虛階段之後,應致力於靜養。尤其是要緊的口訣!


覚明居士:

易有八卦日用間,求道須用坎離搬;

若問緣由因何故,乾陽坤陰南北專;

先天之體居本位,乾陽一動歪風鑽;

乾之中爻入坤止,坎離後天用行專;

天地兩樞南北是,先天卦位乾坤圈;

坎之真炁轉鉛湧,天一生水藏腎間;

離之真精化汞就,地二炎火心神暄;

男得其精用精化,順而成人逆為仙;

女獲其炁行者昌,取坎填離返先天;

元炁生發神火制,夫婦子母依戀歡;

陰陽互藏人身上,少陰少陽男女鴛;

二八男子真精洩,女子二七天癸沾;

陽中有陰陰含陽,後天六道輪回穿;

若然求道復乾象,切須坎離水火兼;

坎中陽爻離中入,純陽一片大道參;

陰中之陽性主動,取坎惟慎動過偏;

陽中之陰靜為主,填離之後靜養添;

要緊口訣應牢記,但得真人住靈山!


附《鉛汞釋義》:

鉛汞二字,在內丹書中比比皆是,鉛為命,汞為性,為性命之學之根源。

張三丰祖師〈參禪歌〉云:「有人識得真鉛汞,便是長生不老仙。」然比喻眾多,曰陰陽,曰青龍白虎,曰後天之炁、先天陽精等等,令初學之士無所適從。

以上其實皆為丹道修煉術語。

鉛汞非凡間黑錫水銀也。

真一子曰:鉛是天地之父母,陰陽之根基。

蓋聖有採天地、父母之根,而為大藥之基。採陰陽純粹之精,而為大丹之質。且非常物造作也。 

汞(離心)性好飛,遇鉛(腎精)乃結,以其子母相戀也。

鉛(腎精)是天地之間的靈氣,汞(離心)是人身的元神,鉛汞相和而結丹,就是元氣和元神相和合結聖胎,最後化元嬰而飛升。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五十六篇:學聖

 第五十六篇:學聖

古人有言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是天生底聖人,湯武是學成底聖人。

老君曰:我非聖人,學而能之。 

或問周茂叔曰:聖可學乎。

曰:可!

有要乎?

曰:有。

請問焉。

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

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學道便是學聖人。道我固有,不從外來。聖非絕德,可學而至。

吾人之性,與聖人同。能盡其性,便是聖人。

學舉業者,能中舉人,人皆知之。學聖人者,能至聖人,胡不知也!

吾夫子信己可以為聖人,故學而不厭。見世人皆可為聖人,故誨人不倦。欲以聖人之道化天下,故周流列國。欲以聖人之道教後世,故刪述六經。 

儒者之所謂聖,即僧道之所謂仙佛也!佛者,覺也!仙者,山也!此古來命名之義也!

予相佛一字,更有說焉。佛字,從人從弗。弗者,不也!有不為人欲之義焉。人而能為人之所不為,則可以成佛矣!

仙字,從人從山。山者靜也,有常定常靜之義焉。人能如山,則可以成仙矣!

放下便是佛,提起就成仙。如何能作聖?惟一無二三。

看來儒釋道,皆以無欲而成。彼有所貪而為之者,百無一成。

或問欲學聖人,其如習氣難除何?

曰:惟不肯除,是以說難。若肯除之,刻下即休。

何也?一切習氣,皆是虛妄。心迷似有,心悟則無。非悟始無,本來無故。

 

白鬢老人曰:

道我固有,不從外來。聖非絕德,可學而至。此四語。可以開聖門之堂奧,長學者精神。

孟子生於孔子百年之後,願學孔子,所以至今人稱孔孟。


 

覚明淺釋五十六、學聖

    古人有言說:人人都能成為堯舜。堯舜是天生的聖人;湯武是通過後天努力修行學成的聖人。

    太上老君說:我並不是天生的聖人,而是通過後天不懈學習踐行達到的。

    有人問周茂叔說:聖人是可以通過學習而達到的麼?

    周茂叔回答:可以。

    又問: 有竅訣和要領麼?

    周茂叔回答:「一」就是竅訣和要領!

    這個「一」就是無欲呀!人若達至無欲方能做到虛靜,即使念頭萌動也不失正確率直。達到虛靜則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則通達無礙;起心動念就會無私正直,無私就會無所偏倚。

    「明(明理曉道)、通(通達無礙)、公(公正無私)、溥(惠普十方)」四者兼備,就與聖人相差無幾了。

    

    學道就是要學聖人。

    道是我們每個人原本就有的,不是從外面進來的;聖人也不僅僅是聖人所固有的,而是通過不懈努力學習修行達到的。

    我們人的本來屬性,和聖人是沒有差別的。若能夠努力不懈學習修行,將本性完善俱全,就是聖人。

    通過學習考試,能夠考中舉人(秀才、探花、榜眼…相當於現在的小學、中學、大學、博士…),人人都能接納和沒有疑問。

    通過學習聖人,並且能夠達至聖人,卻沒有幾人相信和認可呀!

    孔老夫子:

    堅信自己可以成為聖人,因此刻苦學習且沒有厭倦!

    堅信世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因此諄諄教導聖人之道而不倦怠!

    祈願用聖人的生存規律來教化天下,因此周遊列國傳道授業!

    欲以聖人之道教育後世子孫,因而刪述六經供後人學習。

    注:六經是孔子晚年整理的古籍,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其中《樂

           經》已經失傳。)

    儒家所說的聖,就是僧道所說的仙佛呀!佛,即覺呀!仙,即山啊!這都是自古以來命名的義理差異呀!

    我觀「佛」這一字,大有說法:佛字從亻從弗。弗就是不呀!有不為人欲所控的意思。人若能做到超越人的欲望,就可以成佛了。

    再看「仙」這字,從亻從山。這山呀,就是靜呀!有常定常靜的意義。人能做到像山那樣定靜如常,則可以成仙了。

    放下就是佛!提起便成仙!

    如何能做聖?惟「一」沒有二和三!

    如此看來,釋道儒都是以無欲而達至解脫之道。倘若有所貪著去求解脫的人,最終依然百無一成!

    也許有人要問:欲要學聖人之道,但是習氣難除怎麼辦?

    (養真子)的回答:這是為不肯除去習氣而找的藉口。如果真的下決心除掉,當下就可以做到。

    這是為什麼?

    一切習氣皆是虛妄!心迷似有,心悟則無。並不是悟了以後才無的,本來就無呀!

 

白鬢老人說:

    道是我原本就有。不是從外面強加進來的。聖人也並非到此終結。是可以通過學習修行而達到的。

    上述四句,可以打開由凡入聖的大門,提升和樹立學聖者的精神與信心。

    孟子出生在孔子誕辰百年之後,而精誠地向孔子學習至亞聖,所以至今人們稱之為孔孟。


覚明居士:

人人皆可學堯舜,湯武老君垂萬世;

聖能學至一為要,無欲訣竅踐行證;

靜虛動直循天理,明通公溥達賢聖;

學道習聖我固有,不從外來攝情視;

聖非絕德無私擾,可學而達勤修性;

吾人本性與聖同,率性而為從上智;

學子中舉皆知可,習聖致之卻難信?

夫子信己學不厭,誨人不倦教化致;

周遊列國無懈怠,六經刪述理天秩;

儒聖僧道一者果,古之命名三教立;

佛之從亻從弗字,不為人欲覺者是;

仙字從亻亦傍山,為人如山常定靜;

儒者亻需聖賢請,三教一如無欲至;

或問學聖習難除,若肯除之當下淨;

一切習染皆虛妄,迷有悟無了凡易;

非悟始無才覺曉,本來無故聖仙釋!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五十五篇:中

 第五十五篇:中

古聖相傳,只是一個中字。不偏不倚,中之體也。無過不及,中之用也。

堯曰:允執厥中。夫執中,兼動靜而言也。靜則執此中以存心,動則執此中以應事。

允者:信也。有因時隨事,自然執中,無一毫勉強間斷之意。

舜曰:惟精惟一。灼見元微曰精,始終不二曰一。言人必有惟精之見,惟一之守,而後可以執中。

允字內已該此意,恐人不解,故益明言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有念,人心也。無念,道心也。言人心易熾,而道心易沒也!此言危微之機以惕人,欲人之慎於執中也!

李延平危坐終日。以騐夫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何如?而求所謂中也!如是者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真在乎是也!

故曰:學問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體騐天理。天理若見,人欲之私,皆消退矣!

李清菴曰:此中非中外之中,非四方之中,又非在中之中,念頭不起處是也!

易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白鬢老人曰:

念頭不起處謂之中。清菴此語,可謂畫龍點睛之手。

延平先生終日危坐,以騐夫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正是允執厥中。日久功深,則人欲變為天理,妖精盡化如來,功夫全在洗心退藏。


         

覚明淺釋五十五、中

    古代聖賢的承繼相傳,只是一個「中」字。

    不偏不倚,是中的本體呀!無過不及,乃中的作用啊!

    聖人堯說:「允執厥中。」

    這個執中是兼顧動和靜來說的:靜時執此中用來存心;動時執此中來應對各種人和事。

    允就是信呀!如果能夠做到因時因地隨緣處事,便自然執中,且沒有一毫勉強間斷的意思。

    聖人舜說:「惟精惟一。」

    (對於「惟精惟一」兩種解釋:

     一、網絡解釋為精純專一。

     二、覚明認為古之儒者或修行人,從蒙童時代起即讀聖賢書,修身養性踐行聖賢言語,其遵循的

     即是儒家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且用洗心退藏於密的動

     靜修煉來實現之。而要實現洗心退藏,必須固元精、累元氣以提供元神強大的能量支援。

     因此「惟精」可理解為:儒者或修行人只有將自己的精固不漏,方可氣足神旺!「惟一」可理解

     為:要想保全欲動即洩的「精」,則惟有達到「ㄧ」之無欲之境方可。)

    修行靜坐達到腎與命門灼熱,而現出的至細元微的能量,叫做精或叫元精,元始先天之精,即人在無欲狀態下出現的陽氣充沛,丹田暖熱、兩腎發熱現象…非踐行實修者難窺其貌;始終不二叫做一。告訴人們必須要有充沛「精炁」,始終執守無欲這個 「一」的境界,然後才可以達到「元神」的執中。

    「允」(信)字內,已經藏有惟精惟一的意思。又擔心人們不理解,因此更加明白地告訴說:

    「人心即識神,永遠是為滿足一己私利而工作,因此會不擇手段爭取,危險就藏在其中了;

    道心即人的元神(真人、仙、佛)是無私無欲,本來就是微妙玄奧的…」

    有念頭產生是人的妄心呀!沒有雜念生起是道的本心呀!

    這是告訴人們:

    人心是在向外追逐過程中潛藏危機,且容易變化無常的呀!

    道心卻是在向內反觀時靈妙玄奧,且容易隱沒不現的呀!

    上述所言: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天機,是告訴人們要小心警惕二者的微妙關係。從而達到做人要慎於執中呀!

    李延平先生正襟危坐終日(古之儒者靜坐的方法),用來檢驗他的喜、怒、哀、樂,諸般情緒沒有產生或沒有爆發前,狀態是怎樣的,而希望達至所謂的中呀!像這樣修煉下去,久久持恆則天下的根本之道,便真的掌握在他手中了啊!

    因此說:做學問不在多說。只要默默地坐下,將心地打掃乾淨去體驗天理。一但天理顯現,則人欲的私心,全都消退了。

    李清菴說:這個中不是中外之中,不是東西南北中之中,也不是身在其中的中,念頭不起時就是「中」了。

    易經裡講:聖人用此念頭不起來洗心滌慮,退藏於密戶。(指父母精卵結合前的一點靈性,或存於玉堂關與幽門區域。)

 

白鬢老人說:

    「念頭不起處就叫做中」。李清菴真人這句話,可是畫龍點睛之筆。

    宋儒李延平先生,終日靜坐洗心退藏,用此方法來驗證他喜怒哀樂沒有發生以前的狀態,正是允執厥中。

    日久功深,則將凡間欲望的人心,變為天理無私的公心。即便是妖魔鬼怪也全都化作了如來!

    而要實現上述目標的功夫,全在靜坐洗心退藏於密!


覚明居士:

古聖相傳只一中,不偏不倚本體充;

無過不及作用是,允執厥中應事周;

執中動靜分陰陽,靜以存心天理究;

動則由中應諸事,因時隨緣允信豐;

無滯無礙無勉強,惟精惟一持恆躬;

灼見元微精堅固,始終不二得一終;

聖賢告誡人心危,易熾易變無常凶;

道心微妙常隱沒,無念覺察方顯蹤;

效仿延平日危坐,喜怒哀樂未發中;

久之天下大本得,天理盡現人我空;

若然問中在何處,非中非外四方衝;

非在人中難尋覓,念頭不起即中庸;

通達中字須靜慮,孔門心法了於胸;

蓮出淤泥而不染,紅塵歷煉般若功;

磨得人欲變天理,妖精盡化如來擁;

功夫無他念頭止,洗心退藏密行通。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