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四十三篇:觀

 第四十三篇:觀

夫人起得身來。終日營營,不知此心去向。或有知存者。又多用強制,強制則反傷其心。

陰符經云:火生於木。禍發必尅者,心也!

人心至活而神。當平其性,順其機以養之。不令一毫放逸、一毫勉強、一毫間斷。始可謂之養心之法矣!

孔子所謂止于至善。老之似或存。釋之觀自在。

蓋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機在目。目用在內,而心即隨之在內,故曰觀自在。觀即反觀也。自在者,心自在也。人若反觀之久,不但心在,而心竟定矣!神氣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其妙有不可盡言者。

了心經曰:吾從無量刼來,觀心得道。

今夫日落,室內此暗不知從何而來?及點起燈時,此暗不知何處去了?

要知燈無逐暗之理,暗無畏燈之情。此有彼無,毫不費力。燈可以喻覺照,暗可以喻無明。

應觀過去諸法,恍惚如夢。現在諸法,迅速如電。未來諸法,黑暗如漆。又觀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須臾變壞。歷刼以來,受過無限苦惱,宜速遠離。行住坐臥,皆應止觀行。止是寂靜,觀是惺惺。

或曰如何是明心?

曰:虛心是明心。四相俱無,萬法皆如。

如何是見性?

曰:率性是見性。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白鬢老人曰:

孟子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可見人之一心,易放難收。學問吃緊處在此!功夫下手處亦在此!若能刻刻迴光,時時反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

了心經謂觀心得道,並非虛語!


 

覺明淺釋 四十三、觀

    我們人一睜開眼起來,便從早到晚地忙忙碌碌,不知道這顆心往哪裡去了。即便有知道存心的人,又多用強制方法收心。強制則反而會傷害自己的心。

    陰符經說:心火生於肝木(肝木生心火),怒火生發且能夠克制的,唯有心呀!

    人心極其靈活而且神奇。應當平和它的本性,順著它的機能來存養。不讓「心」有一毫的放縱逸樂、一毫的勉強、一毫的間斷。這才可以說是養心的方法呀!

    這即是孔子所說的「止於至善」;老子講的「似或存」;佛家的「觀自在」。

    因為人的神在心,而心的機關在眼睛。眼睛在裡面,心也就隨之在裡面,因此稱為「觀自在」。

    「觀」就是返回自己的內在觀照覺察呀!所謂的「自在」呀!是自己的「心」無憂自在呀!

    人如果反觀既久,不但心在,而心竟然定了。神氣一定,恍若剛剛醒來,真像天地交泰。其玄妙真的難以用言語表達了。

    了心經說:「我從無量劫觀心得道。」

    今天太陽落山,室內的黑暗不知道從哪裡來?等到點燃燈時,這個暗又不知哪裡去了。

    要知道燈沒有驅逐黑暗的道理,黑暗同樣沒有畏懼燈火的情由。這個燈有了,那個黑暗便沒有了,毫不費力。

    燈可以比喻為覺照;暗可以比喻為無明。

    應當觀察過去諸多方法,恍惚如夢;現在諸多方法,迅速如電光石火;未來諸般方法,黑暗如漆夜無明。

    又觀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須臾變壞。歷劫以來,受過無限苦惱,應當速速遠離。行、住、坐、臥,都應止觀雙行。止是寂靜無聲;觀是神志清晰。

    或者問:「怎樣才是明心?」 

    回答:「虛心即是明心。」四相都沒有(人相丶我相、眾生相丶壽者相);萬法也都是這個樣子。

    怎樣才是見性?

    回答:循其本性是見性,不識不知,順著天地自然法則行事。

 

白鬢老人說:

    孟子說:學問的竅訣沒有別的,只是求得放心而已。

    易經講:修養自己進而成為一種品性,使所有的存在保持其自然狀態,這是理解道的意義之門戶。

    由此可見人的這顆心,容易出去卻難以收回。學問要緊的地方就在這裡,功夫下手的地方同樣在這裡。

    如果能夠時時迴光,刻刻反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

    了心經所謂觀心得道,並非虛語。


覺明居士:

觀字曰看抵萬金,心若不返妄念生;

吾人睜眼營終日,謀財求利逐物辛;

此心去向不知所,知存強制反傷心;

人心至活靈妙有,當平其性順養機;

不令放逸無間斷,養心安神法喜熏;

人神藏心機在目,目用於內心存真;

心若至內觀自在,反觀既久定海針;

般若智慧心經現,黑暗明燈光耀欣;

明燈黑暗俱一體,無明覺照剎那清;

過去諸法如夢幻,現在萬法閃電經;

未來諸法漆黑夜,有為之法須臾更;

歷劫苦惱速遠離,行住坐臥止觀歆;

四相俱無法皆如,率性而為順帝昕;

一盞心燈恆觀照,但得自在了道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