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贯通三教養真集】第十篇:心



人只一個心。向外是情,向內是性;順去是識,逆來是智。
今要將順去向外者,轉而逆來向內,必也反觀乎?
蓋反有能回能復之義,而觀有能照能了之功。
人之神在心,而心之機在目。故目用在內,而心亦隨之在內。不但在也,而且定矣。此心一定,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餌甘津,足躡火鼎,其妙有不可盡言者。
人只一個真心,因何而妄?
迷則似有,覺則還無。我故曰:知妄無妄,要放下看。誠,是去個偽;敬,是去個慢。當妄想紛起之時,不用止絕。直反看其心,看他想底是甚麼?但回光一照,當處即靜。
學道別無法:時常反照便是學,無了妄想便是道!
朱子曰:有一分心向裏,得一分力。有兩分心向裏,得兩分力。若緊緊收拾,不要逐物去了,安有不得其正者。雖半月間可騐也。
又曰:求放心者,非是別求一個心來存著,只纔覺放心。便想此心是我的心,須要由我使,不得信從他往外去了。雖錮蔽之久,猛可醒來,大喝一聲,百邪皆退。繼之以觀心,心無。繼之以依息,息住。而神隨之俱住焉!此之謂真人之息以踵。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惟此心耳。佛言作惡之人,來生變為禽獸。予謂喪心之人,當時變為禽獸。何也?
形雖是人,心已不是人了。
見境心不動,則曰不生。不生即不滅。則此心不為塵緣所縛,無縛即解脫矣!
      
白鬢老人曰:
大學正心章。前言四樣有所,是有心之病,則心不得其正。後言心不在焉四句,是無心之病,心亦不得其正。究竟並未指出正心功夫,教學者無從下手。
此篇既指出正心之功,又說出正心之效。條分縷析,字字金針。吾人誠能遵而行之,不但可以希聖希賢,並可以成仙作祖。
有志斯道者,胡不勉旃!


                 
☯覺明淺釋十、心
    人只有一顆心。這顆心向外追逐就是情;往內尋真則是性。隨順心的要求是認知與見解;逆向回歸自我的是聰明和智慧。
    今天修煉,是要將順情向外追逐的心,逆轉向內安住,必須也只有反觀內視才可以做到的啊!
    這是因為「反」有能回到性的源頭,歸根復命的意義;而「觀」則有能照見空性,了卻萬緣的功用。
    人的神在心,而心的機關運用在眼睛。因此將眼睛用在內,心也隨之在內。這心不但在內,而且被定住了。
    這顆心一旦定住,人的心火便下降,腎水則上升(使之水火既濟),口中暢飲甘甜之金津玉液,雙腳暖熱就像踩在火熱的爐子上,其中的玄奧妙覺是無法用語言說盡的。
    人只有一個真心,是什麼原因造成胡思亂想、認假為真?
    皆因迷惑,好像世間萬物是真實存在的一樣(認假為真);等到一旦覺悟,則世間萬象虛幻盡無。
    所以我說:知道妄想即是沒有了妄想,要放下觀看。誠信(誠實)是要去掉虛偽;敬畏(禮敬)是要去掉我慢。
    當妄想紛紛驟起時,不用禁止絕滅,而是直接反觀這顆心,看他到底想的是什麼?只要這麼回光一照,妄念立刻消失歸於寂靜。
    學道沒有別的方法,時刻反觀自照便是修學,直到沒有了妄想便是得道。
    朱子(朱熹)說:人有一分心向裡收藏,則得一分力量加持;有兩分心向裡收藏,則獲得兩分力量補充。
    如果將心(元神、性)收歸內在,使之不再隨著追逐物欲去了,哪有得不到正性能量的?
    倘若如此,半個月就可以驗證效果了。
    再說:要求放下心的,不是另外再求一個心來存著,好像只有這樣才覺得是放心。而是觀想這顆心就是我的心(我心一如),必須要由我指揮調度,不允許任由且被他牽著往外追逐物欲去了。
    雖然這顆心已經放縱很久似乎麻痹睡著了,但是有一天突然醒來,大喝一聲,諸般萬象、情緣物欲皆退卻消失…
    此後再來觀心,心已然不見。此後再行心息相依之法,息(呼吸)已然停住(入胎息之境),從而神(心)也隨之一齊寧靜了。這就是真人的呼吸可以達到足跟。
    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的原因,就是有這顆心啊!
    佛陀說今生做惡事的人,再來世間時則變為禽獸;我說喪失心性的人,立刻即變為禽獸。
    這是為什麼?
    喪失心性者形貌雖然是人,心已經不是人心,已然與禽獸無異了!
    見到世間萬象變化而無動於心,則一切名相無以產生,沒有產生也就沒有湮滅。
    如此則心不被塵緣瑣事所捆綁,沒有了捆綁也就是解脫啊!
    
白鬢老人說:
    《大學•正心章》前面說的四樣「有所」,是還有心存在的病,所以心不能得到解脫。(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嚏,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後面說「心不在焉」四句,是沒有心存在的問題,心仍然無法得到解脫。(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最終並沒有教導如何解脫(正心)的功夫與方法,讓學習者無從下手。
    這篇文章既教導了解脫(正心)的功夫方法,同時又言明正心解脫之功效。條分縷析,字字珠璣。
    若學人心誠且能遵循持恆踐行之,不但有望成為聖賢之人,而且還可以成佛作祖。
    有志於覺悟成就解脫的同道,何不將此篇精研細究以勉勵自己修行呢?
     
覺明居士:
天生我就一心真,隨波逐流情識興;
順去心縛萬千結,逆向歸來智慧生;
反者溯源復命理,觀則照破了緣空;
人神在心機由目,收視內存要返聽;
心得自在熏習定,水火既濟煥然新;
人之真心因何妄?皆因認假假作真;
迷則似有覺還無,放下我執祛眾因;
誠敬去偽消我慢,妄念紛紜反觀心;
回光返照當下寂,受用無窮妙難分;
學道無他常反照,達至無妄德道尊;
真心向裡任吾使,一朝猛醒魔邪驚;
繼之觀心心安在?再則息住神依皈;
形神俱妙真人就,呼吸以踵仙佛擁;
人異禽獸惟心別,作惡之人禽獸中;
見境心寂名何有?不生不滅塵緣休;
塵緣休兮無所縛,無所縛兮解脫馨!

【贯通三教養真集】第九篇:性命



學道入門,先須理會性命二字。
性有性源,心地是也;
命有命蒂,真息是也。
命蒂要固,性源要清。
或問:性源如何清?
曰:內外兩忘則清矣。
命蒂如何固?
曰:神氣相守則固矣。
性即神也,命即精與氣也!
《太極圖》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人始生焉。所謂性,即無極之真也;所謂命,即二五之精也。」
無易子曰:性具於心,心空一分則性見一分,心空十分則性見十分,性見則性盡矣。是止念即所以盡性也!
性盡一分則神氣凝一分,性盡十分則神氣凝十分。
為學別無工夫,不過從容至之而已。
大抵工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最為直捷。何也?
氣乃神之母,神乃氣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見,神氣融渾,打成一片,緊緊密密,久久而成大定。此之謂歸根復命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也!
何仙姑曰: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
我則曰:心有一絲之未忘,息不能定。
夫人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
天地之性,太極之全體也。纔到陰陽五行處,便是氣質之性。此即太極之體,墮在氣質之中,非別有一性也。
張子曰: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或問:善反有道乎?
曰:有。
願聞焉!
曰:
儒曰洗心退藏於密;佛曰觀自在;老曰復歸於樸。是善反之始也。
儒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佛曰照見五蘊皆空;老曰復歸於嬰兒。是善反之中也。
儒曰無意、必、固、我;佛曰無眼、耳、鼻、舌、身、意;老曰復歸於無極。是善反之至也!
人性本善,有不善者,氣質之性也。知是氣質而不為所使,便是變化氣質之方。
八十五歲大老漢,每日靜坐無事幹。道義明了沒底說,經書見了懶待看。識得一性是主宰,照破萬緣皆空幻。散淡逍遙自在活,再不與人閒扯淡。
 
白鬢老人曰:
無極之真,理也,性也;二五之精,氣也,命也。從古多少大儒,發明一理二氣之奧。可見天下無無理之氣,亦無無氣之理。
其在人也,無無命之性,亦無無性之命。
奈釋道二教各執一端,紛紛聚訟。究之總因太極之理並未深明,是以性命之源裂成兩片,遂致釋門崇性學,道家重命功,分門別戶,如道冠僧帽之不同,殊令大徹大悟者噴飯。吁!胡不取此篇玩索之?
 
☯覺明淺釋:九、性命
    學道要想入門,必須先清楚明白「性命」二字。
    性有性的源頭,就是我們的心地(真心、佛性、神)是啊!
    命(人的身體)有命的根本(命蒂:臍帶的別稱),真人的呼吸是啊(真人呼吸以踵)!
    命的根本需要牢固,性的源頭則應清淨!
    或許有人問:性的源頭如何才能清淨?
    我的回答:身心都忘掉就清淨了。
    那麼「精氣的根本如何鞏固呢?」
    我的回答:神與氣相互守住就固了啊!
    神就是性呀!命即是精和氣啊!
   《太極圖》說:「無極的真性,陰陽五行的精氣,玄妙結合凝聚,從而人類產生了。(二五之精:二為陰陽二氣,五為五行之精。)
    所謂的性,就是無極的真靈(真人)啊!
    所謂的命,即是陰陽五行的精氣(身體)啊!」
    無易子說:性存在於心裡,心空一分,就性見一分。心空十分,則性見十分。見到性就是完善了性啊!只要止念,就可以達到完善性了。
    心空(性盡)一分,則神氣凝聚一分;心空(性盡)十分,則神氣凝聚十分。
    學道沒有別的功夫,不過從容漸進達到而已。
    其中最大竅訣:即停止妄念,使心與呼吸相互依存。這個方法是最快的捷徑。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氣是神的母親,神為氣的兒子。心息相依。就像兒子與母親相見,神氣相融、渾然一體,綿綿密密,久而久之便進入大定。這個就叫做歸根(心神)復命(精氣)、根深蒂固,延年益壽之道啊!
    何仙姑說:氣息有一毫沒有定住,命便不歸自己擁有。
    我(養真子)則說:心有一點點沒有忘掉,氣息便不能定住。
    是人都具有天地之性,同時還具有氣質之性。天地的性,就是太極的全體呀!
    只有到達陰陽五行這裡,便成為氣質(精、氣)的性。這是由於太極的全體,溶合於氣質(精、氣)之中,並非另外還有一個性存在啊!
    張子說:善於將心反觀內在去作為,則天地間的性便得到了。
    或許有人問:善於反觀自己裡面也含有道麼?    
    我的回答:有!
    講出來願意聽聽。
    我說:儒家講蕩滌心胸退藏至密竅不離;佛說觀心自在;老子講復歸於樸素純真。這個就是善於反觀自我的開始境界啊!
    儒家說:明白知曉止,然後才能夠有定,達到定的境界才能有靜;佛家講:觀心自在而看到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空幻無實;老子曰:修煉復歸於嬰兒狀態。這是善於反觀自心的中間境界。
    儒家講:沒有猜測、沒有必然、沒有肯定、沒有自我;佛家說: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老子言:收視返聽達到無極狀態。這是善於反觀自心的極至境界啊!
    人的性原本是善良的(道在人曰性)。之所以存在不善,是因為氣質(精氣)之性作用的緣故啊!明白知道了不善是因為氣質,而不被精氣所制約,這個就是變化氣質的方法。
    我八十五歲的高齡老人,每天靜靜地坐在那裡清閒無事可做。大道的意義理論明白通透,已經沒有了疑惑,因此經書見了也懶得去看了;認識到唯一性是人的主宰,觀照看破世間萬緣皆是空虛幻影;懶散逍遙自在地活在當下,再也不與人作無謂的閒聊扯淡!
 
 
白鬢老人說:
    無極所現出的真人,是理呀、性啊!而陰陽五行之精華,是氣呀、命啊!
    自古多少有大智慧的人,發現和闡明了一理(無極之真)二氣(陰陽)的玄奧。由此可見天下沒有無理的氣,也沒有無氣的理。
    將此用在人身上,即是沒有無命的性,也沒有無性的命。
    無奈何的是釋家與道教的弟子各執一端,爭論不休…
    究其源是因為太極之理並沒有深研明瞭,導致性命的根源分裂成為兩半。出現了佛門崇尚性(神、心)學;道家重視命(精、氣)功。分門別戶,就如同道冠僧帽的不同,豈不叫大徹大悟者笑得噴出飯來。
    哎呀呀!何不拿這篇章反覆精讀細研究呢?

覺明居士:
學道若要入門速,性命二字理會通;
無極之真二五精,妙合而凝人始生;
性之源頭心地是,命有命蒂真息擁;
性源要清命蒂固,若然清固得道封;
精氣存身為命寶,性神一同藏心胸;
天地之性太極體,窮理盡性將心空;
氣質之性精氣是,太極全體墮其中;
止念心空性命了,寰宇蒼穹闊然豐;
學道無他從容至,最捷心息相依功;
心息相依母子見,神氣融渾嗡啊吽;
綿綿密密持恆久,積成大定復命充;
根深蒂固長生道,一性主宰真人擁!

【贯通三教養真集】第八篇:苦


人只一個愛字,不能除卻。
愛名利,遂為名利所縛。
愛酒色,遂為酒色所縛。
愛身家,遂為身家所縛。
愛子孫,遂為子孫所縛。
將此真性,縛得七顛八倒,往來人間受無限之苦。
受父精母血,始結成胎。衣胞猶如囹圄,拘束其身。母喫熱底,如滾湯澆身。母喫冷底,如寒冰逼體。
及至氣滿胎全,急要撞出。必將衣胞先撾抉數日,衣胞纔破。人只知為母底,腹痛之苦。不知為子底,更受無數苦楚。
至於分娩。呱底一聲,受苦於胎中纔盡。又有一身之苦隨至。內患饑渴,外畏寒熱。變蒸痘疹,相繼而作。此童蒙之苦也。
至於成人,事業臨身。為君王者憂社稷;為士庶者憂身家。晝夜焦勞,坐臥不安。五火俱動,焚其天和。隨身疾病不禁。夫人也。始成病苦,終至死苦。後有報苦,歷劫輪轉,無有休息。
釋氏曰: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今人苦惱,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是苦,而誤入其中者;有明知是苦,而脫離不得者。
語曰:莫言婚配早。婚配後,事難了。
      莫言中會高。中會後,業大了。
      莫言耕種飽。耕種後,苦多了。
      莫言僧道好。僧道後,心難了。
或問:世人之苦多在身,學人之苦獨在心。無繩而自縛,無事而自忙。要收收不來,要放放不下。如之何則可?
曰:學人未得真傳,其苦有如斯也。茍得真傳。收放由我,何苦之有?
況學道是個安樂法門。凡說下苦,便是外道。
 
白鬢老人曰:
世人常談,謂人生下時必呱的一聲。可見從此皆是苦境。余謂不然,皆因迷了真性,縱欲不遂。是以百苦叢集。
若肯回心向道,萬物皆備於我。樂莫大焉,何苦之有?

 
☯覺明淺釋八、 苦
    人僅僅因為一個愛字不能除去。
    愛名利,即被名利所捆綁;
    愛酒色,即被酒色所迷惑;
    愛身家,即被身家所纏縛;
    愛子孫,即被子孫所牽掛。
    將這個真性(真人、如來、佛性)纏縛得七零八落,來往人間而受無窮的苦。
    人受父精母血後始結成胎,胎兒的衣胞就像牢籠緊鎖身心。
    母親吃熱的食物,猶如滾湯澆在身上;母親吃冷的食物,恰似冰冷的水滲透身體。
    等到氣滿胎全要出生時,必須要將衣胞撐破,全力掙扎好幾天,衣胞才破。
    人只知道做母親的,生孩子時有腹部疼痛之苦,卻不知道作為嬰孩的,在母體中更受數不清的苦。等到出生瞬間「苦啊」一聲,方才將胎中的苦受盡。
    接踵而至又有一身的苦降臨:體內出現飢渴,體外寒熱交織相侵,化作各種外毒痘疹相繼發作。這是幼兒少年時期的苦啊!
    等到長大成人,事業又隨之來臨。做君王的憂國憂民,為政辛勤;當平民百姓的時刻為家庭生計奔波,晝夜操勞,坐臥不寧。身體五臟六腑火起,焚燒了與上天之間的和諧共處,疾病因而乘虛而入,如影隨行!
    作為人啊,開始是生病的痛苦,最終是面臨死亡的痛苦,爾後還有各種報苦(正報、依報等)。累世歷劫輪回,無有止境!
    釋迦牟尼佛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另外還有八苦:寒苦、熱苦、飢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惱苦、他逼惱苦、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今人的苦惱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是苦,而誤入其中者;有明知是苦,但沒有辦法脫離者。
    古語云:「不要談論結婚早,結婚後的事情更難了;不要說讀書中舉高(做官。古代科舉制度,讀書為了做官),中舉做官越大後,擔負的責任更大了;不要說耕田種地得溫飽,耕耘的辛苦多去了;莫要講出家做僧人道士好,做了僧道後這顆心又難了了。」
    或許有人問:「世間平民百姓的苦大多在身體,而有學問及為官者唯獨苦在心裡。沒有繩子卻自己縛住自己;無有事情卻尋找事情去做。要收手卻收不下來;要放下卻放不下了,這個該怎麼辦呢?」
    我的回答:「這是學習者沒有得到真傳,所以才苦成這個樣子啊!如果得到真傳,收放全由我作主,哪還有什麼苦存在?」況且學道是一個安靜快樂的法門。凡是說學道苦,就是個外道。
 
白鬢老人說:
    世間人常常談論說,人在生下時,必「呱」(苦啊)的一聲,可見從此皆是苦境。我卻不這麼認為,都是因為迷失了真性,放縱欲望、無所節制,以致於百苦聚集。
    倘若肯回頭一心向道,萬物都為我服務,快樂大矣,哪裡還有有什麼苦呢?

覺明居士:
苦多樂少究何因?皆因愛字迷心間;
名聞利養貪不夠,毀譽稱頌是非添;
酒肉爛腸色刮骨,沈迷難醒禍殃煎;
身家子孫執吾有,勞碌奔波飢飽兼;
佛曰八苦婆娑受,痴愛終將真性遷;
玄妙真人難圓滿,六道輪回無休圈;
流浪生死無限苦,回頭是岸將愛參;
捨愛節欲悠然過,萬物備我無有偏;
離苦得樂仙佛道,修身養性悅大千!

【贯通三教養真集】第七篇:死

人當血氣強壯之時,馳志六慾,無所不為。及血氣受傷,百病生焉。死期將至,縱有滿堂兒女,也替不得。無數金銀也買不得。至死方悔,遲了!
誰不怕死?當怕之於未死之先。若待將死之時,而怕死,則死難免矣!
誰不怕病?當怕之於未病之先。若到有病之時,而怕病,則病難治矣!
試觀天下之物,有重於性命者乎?
試思天下之事,有大於生死者乎?
人莫不好生也,但不好長生之道。
人莫不惡死也,但不惡取死之事。
人在世上。事事相續,必死而後已。直等到臨死,有甚方法,可以躲得。不如急早回心。將種種塵緣。一齊放下。做個長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
或問塵緣纏繞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亦難乎?
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是以說難。設若你死。還有不肯放下底麼?今雖未死,權當已死。一齊放下,有何不妙!
又問放下個甚麼?
曰: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種子。
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卻活纔好。大死人也,無世界纏繞,也無玄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為了當。
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語。蓋謂上士聞道,了生死於片晌之間也。
  
白鬢老人曰:
昔人云: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若有人能向死前休者,不但其死必遲。而且可以了生死。
  
☯覺明淺釋七、死
    人往往在身強力壯、血氣方剛的時候,放縱自己的六種慾望(六慾:佛家指凡人的六種情慾。謂之:色慾、形貌慾、威儀姿態慾、言語音聲慾、細滑慾、人相慾),無所節制。等到血氣受傷,眾病蜂起,死期臨近的時候,即便有滿堂的兒女,也無法替代死亡;無數的金銀財寶,也買不了你的死亡。等到快要死時才開始後悔,遲了!
    世上有誰不怕死?
    應當怕在死亡還沒有來臨之前。如果快要死的時候怕死,這個死恐怕難以避免啊!
    世上有誰不怕生病?
    亦應當怕在沒有病之前。如果等到有病的時候怕病,這個病恐怕難治了呀!
    我們不妨觀察天下所有的物質,有比性命更加重要的麼?
    我們試著思考一下天下所有的事情,有比生死更大的麼?
    人沒有不喜歡長壽的,卻不喜歡長生之道;人沒有不厭惡死亡的,卻不厭惡讓人死亡的事情。
    人生在世,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地連續不斷去做,一定要等到死時方才停止。
    倘若到了死期臨近,有什麼方法可以躲避閻王爺的邀請?不如趁早收心回頭,將世間種種塵緣一併放下,做個長生出世的人,不亦樂乎?
    或許問:「世間塵緣的纏繞日久年深,是那麼容易放下的麼?」
    回答說:只是你不肯放下,因此說難。假如設想你快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今天雖然沒有死,只當已經死了,全都放下,有什麼不好?
    或許你又問:要放下什麼?
    回答: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的種子。(四大五蘊:佛家認為地、水、火、風四大,乃組成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而構成人或其他有情眾生五堆成份為「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蘊為堆積與聚集。)
    真正修行的人,就像已經大死過一回,死而復生才好。大死的人啊!沒有世間俗務纏繞,更無什麼高深玄妙的道理,只有這樣才算了卻。
    「早上聽到或知曉道,傍晚死去也無遺憾啊!」
    這是孔老夫子教人回頭的急切話語。因此說:「有智慧的人一旦聽到或知曉道,了卻生死是在瞬間啊!」
   
白鬢老人說:
    古人云:「世間眾生都從忙忙碌碌中老去,有哪個肯在沒有死之前就休息的?」
    如果有人能在死之前就放下休歇,修身養性,不但能延年益壽,並且可以了卻生死輪回。

覺明居士:
人生自古誰無死,自然規律百歲遷;
嘆眾血氣強壯日,馳志六慾百病添;
死期將至何所救?滿堂兒女泣兩邊;
萬貫家財難續命,至死方悔難返先;
試察天下諸般物,哪個重於性命天;
思量世間人與事,有什大於生死間?
誰人不好綿長壽,何者喜愛病魔煎?
金玉滿堂亦飢飽,廣廈千棟七尺間;
爭名奪利喪真性,奈何橋上顛倒顛;
六道輪回無休止,唯有業力隨主圈;
倘若生時思死日,回心向道做神仙;
四大五蘊情識種,放下即將佛手牽!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