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三篇:假

第二十三篇:假

學道之士。先要認得真假,而後可以入道矣!

嘗觀作戲者。窮通得喪,離合悲歡。外像宛然,心內坦然。彼何所得?能不動心若斯也!彼明知形像假粧,情境假作,互換互移,而無損益於己也!

學者觀之,可以悟道焉!

又見提偶者。手舞足蹈,恍若人形。不知者觀偶觀線,卻不思線上有人提,而後能動。爾人去,偶線俱在,而不能動。        

今夫人之形骸其偶乎?

氣血其線乎?

真性其人乎?

又見耍戲法者。變名易質,以炫觀者。庸愚見之,目眩心惑,稱為奇妙!

世間一切有為之法。你來哄我,我來哄你。顛顛倒倒,與耍戲法者何異?

見之而目不炫,心不惑,則近道矣!

又見挑燈影者。燃燈擊鼓,眾人齊來看影。其心與目俱隨影轉,丟下自己一個空殼,卻不知看。及至油盡燈滅,種種幻態,皆歸於無。

智者觀之,可以悟道!

當其無而生有也!有亦非有,及其有而歸無也!無亦非無。

夫何以故?

緣會之有。有無自性,故言非有,以破常見。

性空自無。無顯真體,故言非無,以破斷見。

小而晝夜生死,大而元會運世。皆可觸類而旁通矣!

學道者。須知一性是真,萬緣皆假。一切日用養生之物,皆假中之塵垢也!胡為乎與凡庸之輩,爭多寡,較美惡於塵垢之間哉?

 

白鬢老人曰:

優人知戲是假,學人認世為真。豈學人反劣於優人乎?歉悟耳!

言非有以破常見。言非無以破斷見。二語尤精。人能參透,自然不著有無。


 

覺明淺釋二十三、假

    學道的人。首先必須知曉和認清真和假,然後才能進入大道之門啊!

    須將自己當作戲劇的演員。人生遭遇的坎坷順利、利益的得失,以及世間的離合悲歡等,扮演的外在形象(如喜、怒、憂、思、悲、恐、驚),儘管彷彿真實發生一般,可是內心卻無動於衷、安然無恙。

    這是為什麼?能夠不動於心成這個樣子?

    因為扮演者清楚地知道演的只是角色而已;劇中情境也是編劇打造出來的,是假的。只不過互相換了個位置,移動個情景罷了,而對於自己沒有任何傷害呀!

    學道的人如果能夠這樣思考觀察,便可以悟道。

    又比如看木偶戲。提偶者提著偶人手舞足蹈。凡人看的是木偶和偶線,卻不想想線上面有人,是有人提動拉線才使偶像動作。一旦人停止拉動,偶像和線雖然還在,卻不能夠動了。

    我們人的形骸軀體不就是偶人麼?

    精氣血脈不就是拉偶人的線麼?

    真性(佛性、真人)不就是那提動木偶的人麼?

    再瞧那些變戲法的人,通過不斷變換手法形象與品質,以此來吸引觀眾。沒有智慧的人見到,眼花繚亂、意惑神迷,甚至讚嘆為奇妙!

    世間一切有為的方法,都是你來哄哄我,我來哄哄你;顛顛倒倒,倒倒顛顛,跟那個耍戲法的有什麼差別?

    若見到眼睛不為之晃動,心不被情景所迷惑,那就接近道了。

    又比如觀看皮影戲。那挑燈移影的人,點燃燈火擊鼓鳴聲,邀約大家都來觀看。觀眾的心與目光,一齊隨著影子轉動,丟下自己一個空殼,卻不知道去看看,等到油盡燈滅,所有幻象姿態,都歸於消亡。

    有智慧的人看到這一切,也可以悟道!

    只當作是無中而生有啊!

    有也是沒有,即便是暫時的有,但終究歸於無啊!

    無也不是沒有,這是為什麼?

    因緣際會,和合而成為有。有因為無自性(本來面目、真人、佛),所以說沒有,這是為了破除執著身心常住的見地,即是偏於有的邪見;

    性空自然沒有(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產生,暫生還滅,沒有實在的自體),也無法顯示出真實的本體。因此說不是沒有(注:因緣和合的元素還存在),以此來破除執著身心斷滅之見,即是偏於無的邪見。

    由上述分析可知:小到晝夜之間的生與死;大至朝代的興衰及世紀更迭。都可以觸類旁通了。

    學道人須知唯有一性(真人、仙佛)是真,萬般諸緣皆假;一切日用養生物品,更是假中灰塵與污垢啊!

    如此還值得與平庸之流,爭執多少?比較美醜、善惡於塵世污垢之間呢?

 

白鬢老人說:

    演戲的人(優:古代指演戲者)尚且知道劇情是假的;可有學問或學道的人卻執著這個世界真實不虛。難道學者反不如演戲的麼?

    這是由於欠缺實修實證,沒有覺悟的緣故啊!

    說不存在有,是用來破除執著身心常住且偏於有的邪見;

    說也不是無,是用以破除執著身心斷滅且偏於無的邪見。

    上述這二句話尤其精妙!人如果能夠參悟透徹,自然不執著有和無了。


覺明居士:

學道真假須釐清,若然誤判禍非輕;

認假作真心無主,隨波逐流迷道經;

慈顏環視觀戲眾,目炫心惑神魂侵;

隨其百般幻象轉,但留軀殼任怨辛;

魂飛魄散日漸老,無常將至徒悔青;

浮生在世戲一場,諸般角色頻主賓;

凡人認假纏縛有,淺智妄執無亦親;

縱覽世間有為法,哄得迷人顛倒傾;

執有著無皆住斷,似相非相如來欣;

參得萬緣皆屬假,外宛內坦一性真!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二篇:我

第二十二篇:我

論語記孔子絕四,而以毋我終之。蓋謂意必固,皆因有我而言也!惟我無,則意必固與之俱無矣,我是眾私之根也!無我則根斷,而眾私不生矣!

今人有心制行,有一不為我者乎?

不利於我,即功略蓋世,見以為分外也,而置之矣!

有利於我,即升斗錙銖,裂形隕身而亦殉之矣。我之為害何大也!

惟無我,則私化行端,且忘形骸矣。有何物之累哉!遍索諸形骸之內,何者是我?

我見既無,得大解脫。

永嘉集曰: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我見堅固,貪嗔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知身是幻,了無自性。色即是空,誰是我者?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真實。四大五蘊,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畢竟無我。

詳看我字:從二戈而成,壹正戈,壹反戈。狠毒殺生之禍,皆因有我而起也。

故心於道者!先要無我。

 

白鬢老人曰:

世之所謂我者,非真我也,識神之作祟耳!

昔人云: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  

又云:去後來先作主人。若不將金鉢覆住,金箍棒打死。則取經降魔。皆六耳彌猴之事矣。


 

覺明淺釋二十二、我

    《論語》記載孔子「絕四」孔子的四種處事原則:毋意,不胡亂猜想;毋必,不持絕對的態度;毋固,不固執拘泥;毋我,大公無我,是以「無我」終結。這是因為「毋意、毋必、毋固」都是針對有我來說的;惟有「我」沒有了,則「毋意、毋必、毋固」也一齊沒有了。「我」是所有私心的根源啊!無「我」則根斷而私心不生啊!

    現代人用心去制定各種行為準則,有哪一個不是為「我」的呢?

    倘若不利於我,即便功高蓋世、謀略超群,也認為不是一路人,而置之不理;如果有利於我,即便那麼一點點,寧願破壞形象損害身體,亦要將其得到。

    可見「我」的危害有多麼大啊!

    唯有無我,才能化掉私心致形象端正,進而連形骸也忘記了,有什麼物質可以拖累的呢?

    找遍身體內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哪一個是「我」?

    「我」的見地既然沒有了,也就得到了大解脫!

    永嘉玄覺禪師所著《永嘉集》裡說:痴愚無智慧不去掉,虛妄的執念於「我」;「我」的見地牢固,就會貪嗔邪見,橫竪計較,從而派生出許多執著。

    一旦知曉身體是虛幻(四大五蘊假合之體),也就沒有一點自己的個性。色也就是空,哪個是我呢?

    一切方法,只是個虛假名稱,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地、水、火、風四大,及色、受、想、行、識五蘊,全都不是我的,即便和合在一起也是空無。從內到外的推理求證,終究沒有我的存在。

    再詳細看看「我」字,由兩個戈字組成:一個正寫的戈,加一個反寫的戈。狠毒殺身的禍源,皆因有「我」而起啊!

    因此凡有心學道的人,必須先要無我。

 

白鬢老人說:

    世間人所說的我,不是真正的我啊!都是識神在那裡作怪呀!

    過去有人說:「我」是無量劫以來,生與死的根本;愚痴人將其看作是真正的「我」。

    又說:去掉後面來的(真我、真人、元神︱指孫悟空)搶先作主人(假我、假人、識神︱指六耳彌猴)。如果不將其識神用金鉢罩住,金箍棒打死;那麼取經和降伏妖魔鬼怪,都成了六耳彌猴(識神)幹的事了。(意指我執甚深,取經降魔非旦無望,恐遭其「我」害也。)

覚明居士:

大道生我一真人,識神障礙陷無明;

貢高我慢貪嗔痴,諸般染著疑性靈;

唯利是圖分彼此,我見堅固徇私情;

正反二戈狠毒我,八方爭戰烽火頻;

人我是非沒間斷,六耳獼猴鬧天庭;

無量劫來生死本,苦集滅道喪元神;

認假為真混不覺,無常到來悔追遲;

今知此身皆是幻,色空不二法喜盈;

勤而行將真人養,聚精會神無我鄞;

金猴奮起金箍棒,降妖除魔仙佛迎!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一篇:物

第二十一篇:物


萬物之有生於無,凡人之情著於有。

能究常無固難,常無其有更難。

人要欲立常無之地,必主以性。主以性,則未始有物。己忘而物自化,物雖滿前,常歸於無矣!

龐居士曰:但自無心於萬物,那怕萬物常圍繞。人有妖人,物有妖物,皆能迷人。彼豈能迷人哉!還是人自迷之也!

百字碑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見物之美者,而生一愛念。此心便為他引去,即是迷了。

看透一物,不受一物之迷。看透萬物,不受萬物之迷。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天下事事物物,自有個停停當當底道理,一毫私意用不得。故曰天下何思何慮?

是故君子就事了事,而不生事。因物付物,而不著物。

程伊川曰: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己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茍得外物好時,而不知自己身與心,已先不好了也!

今夫人房舍衣服、飲食器皿,多恥不如人。至於學問不如人、良心不如人,却不知恥。抑獨何哉?弗思甚也!

 

白鬢老人曰:

己忘而物自化。可見內因有己,外纔有物。

內己若忘,外物自化。

世人棄真覓假,尚曰予智。

 

覺明淺釋二十一、物

    萬物的有都是從無中生來。凡人情感卻執著於物的有。

    能夠探究長久不變的無,固然有一定難度;而探索長久不變的有則更難。

    人如果希望站在常常沒有的角度考慮問題,心必須放在真性上。

    關注真性則不會執著於萬物的存在。

    忘記自己,萬物自然就沒有了。那怕萬物(房子、車子、諸般金銀財寶等等)堆滿眼前,就好像沒有存在的一般。

    龐居士說:一個人只要心不關注在物上,那裡怕萬物(如金錢珠寶、高官厚祿)經常圍繞身邊。

    人有像妖精的人,物有似妖孽的物,都能夠迷惑人。他們真的能夠迷人麼?還是人自己被迷惑了啊!

    百字碑說:用不變的真心來處理事物,處理事物要不被迷惑。

    見到漂亮的物品,從而派生出愛戀。這顆心便被他帶走了,也就是迷了。

    看透一物,則不會被該物迷惑;看透萬物,則不被萬物所迷惑。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的方法,就像夢中幻象和泡沫裡面的影子;又似早晨的露珠及雷鳴閃電。應該這樣去觀察才對。

    天下的事事物物,都有一個適時存在的道理。一私一毫的私心參雜不得。因此說天下有什麼事情好思考好憂慮的?

    有智慧的人是就這件事處理這件事,而不去分析推理派生出其他的事情來;因這件物而付出這件物,而不執著於這個物上面。

    程伊川說:人對於外在讓自己身心付出代價的物質、名聞利養、毀譽稱頌等,事事都要求完美;只有自己一個身體和心靈,卻不要求完美。即便得到外物的好時,而不知道自己的身與心,已經在這之前就不好了啊!

    今天的人對於房子、衣服、飲食、器皿,總是覺得羞愧沒有別人的好。而對於學問如不如人,良心如不如人,卻不知道羞恥。

    為什麼會這樣呢?實在費思量啊?

 

白鬢老人說:

    忘掉自己而萬物自然化作虛無。可見內在因素是有自己的存在,外在才有萬物的顯現。

    內在自己如果沒有了,外在的萬物也就自然沒有了。

    世間人放棄真實尋覓假象,還自得意滿地說我聰明。


覺明居士:

萬物之有無中生,執有失無喪本真;

縱觀世間痴物眾,唯美逐物忘自身;

終日但將喜好攢,物壑難填捨命掙;

未達魂牽夢繞己,既得漠然覓更新;

真常應物自不迷,夢幻泡影離合分;

人之吃喝拉撒睡,五字簡滿樂盈生;

爾今參透萬物理,無憂無慮返視聽;

棄假覓真物自化,物我兩忘怡然輕!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