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四十五篇:戒

 第四十五篇:戒

夫人自有生以來至於今日。皆以情欲用事,習染已深。一旦求得清淨,事非容易,故必以持戒為先。

持戒者,須淨修三業。三業維何?

身口意是也!

不殺、不盜、不淫,是淨修身業。

無妄語、無綺語、無兩舌、無惡口,是淨修口業。

除貪、除嗔、除邪念,是淨修意業。

視聽言動,如顏子之四勿,是持戒之至也。克伐怨欲,如原憲之不行,是持戒之粗也。

子謂君子有三戒。蓋謂君子常存戒慎之心,一生不為血氣所使也。

又謂君子有九思。蓋謂君子心常惺惺,不用持戒而自無不戒也。

楞嚴經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白鬢老人曰:

淨修三業,是禪門之戒。四勿九思,是儒門之戒。

初學之人,不得不刻刻遵行。到家之人,不得不樁樁掃卻。


 

覺明淺釋四十五、戒

    我們人自誕生至今,都是用情感和欲望來處理事物,習氣染污已經很深。一但想要達到清靜,的確不是件容易事。因此必須用持「戒」作為達至清靜的先決條件。

    而要「持戒」有成,則必須淨修三業。

    「三業」是什麼?

    即「身業、口業、意業」是啊!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淨修身體的業。

    沒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是淨修口業。 

    除卻貪婪、嗔怨、邪念,是淨修意業。

    看、聽、說、行如果能像顏回的四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達到了持戒的極至呀!

    克制嗔怨欲望,如原憲(子思)那樣清靜守節、安貧樂道,是達至持戒的初級境界呀!

    孔子說:「正人君子有三戒,即戒色、戒鬥、戒得。」

    【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是諄諄教導做君子必須常存警惕謹慎的心,一生都不要被脾氣個性所支配啊!)

    孔子又說:君子應具備九思之功。

    視思明。即不要粗疏模糊,應當細看明辨,思眼觀諸般事物是否看得明白?

     聽思聰。即不要省略含混,應慎聽確切,自省言語入耳是否聽得清楚?

     色思溫。即臉色不要冷峻嚴厲,應溫和,自省是否和顏悅色?

     貌思恭。即容貌謙恭,自省待人接物是否禮讓謙恭?

     言思忠。即不輕率虛偽,言語應當誠實,自省說話是否誠懇實在?

     事思敏。即不可懈怠疏忽,做事要謹慎,自省所做事情是否粗心大意?

     疑思問。即不藏疑惑,有疑必問搞清楚,自省是否做到不恥下問?

     忿思難。即遇到困難誤解等,不要意氣用事,應當思考是否有後患,怒氣欲發之前自省能否忍辱惜福?

     見得思義。即見到利益,要想到是否應該得到。利益當前自省能否義理所得?是否見利忘義?

    孔子上述教導,倘若君子的心能夠時時清醒覺察,不用持戒自然達至持戒了!

    《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即:都攝真心不外馳,時時覺察,做為持戒根本。久之妄念俱無,身口意三業自然不染;心清靜無染則定境隨至,定境持續則智慧顯發。

 

白鬢老人說:

    淨修身口意三業,是佛家禪門的戒;四勿九思,是儒家的戒。

    初學道的人,不得不時刻遵行;即便證悟有成的人,亦不得不精勤掃除。


覺明居士:

吾人降生至如今,皆以情欲處事經;

習染已深難復返,更有累劫業纏身;

若然求道心清靜,必以持戒為先軍;

淨修三業持戒本,身口意者勿視輕;

顏子四勿持戒至,克伐怨欲原憲初;

子曰君子三戒有,戒慎常存氣血充;

九思勿忘回頭看,不持自持醒悟清;

楞嚴經語言中的,攝心為戒定慧生;

都攝六根歸性體,入一無妄持恆熏;

因戒生定無懼擾,定中生慧如來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