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十四篇:好


人心各有所好。好者,心之所獨注。有不期然而然者,竟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夫以一念而分人品之高下;一時而定終身之成敗。不可不慎也!
使其所好者:仁義也、禮樂也、詩書也。不問而知其為賢也!
使其所好者:佚游也、博奕也、酒色也。不問而知其為廢人也!
使其所好者:苑囿也、漁樵也。不問而知其為細民也!
使其所好者:鬪訟也、驕傲也、兵刃也。不問而知其凶人也!
凡好玩樂戲耍者,其失有五焉:一曰褻體;二曰勞神;三曰傷財;四曰失時;五曰誤事。縱極精巧,不能致遠。是以君子不為也!
         
白鬢老人曰:
大凡人之偏好,皆從無始劫帶來種子。非徹悟以後,要改甚難!

覺明淺釋十四、好(喜好)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喜歡的事物。喜好是由於人心專注某人、某事、某物的一種狀態。這種情況大多沒有事先計劃卻悄然而至,竟不知由什麼原因造成。
    因此,用一個念頭去區分人品的高低;用一時之接觸而決定人終身的成功與失敗。不可以不慎重啊!(古云: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即此意也!)
    倘若這人所喜好的:是仁義、禮樂、詩書者,不用問就知道這是個有修養的人啊!
    如果此人喜歡到處遊蕩、賭博、酒色的,不問即知是個廢人啊!
    倘若此人喜好畜養禽獸、繁衍草木,以及打魚砍柴的,不問就知道是個平民啊!
    倘或該人專好爭理訴訟、狂妄自大、舞刀弄槍的,不問可知是凶惡的人啊!
    凡是喜好玩樂遊戲雜耍的人,其過失有五個:一叫「不體面」;二是「耗費精神」;三則「浪費錢財」;四是「錯過時機」;五則「耽誤事情」。
    即使極其精細巧妙,也不能夠讓人達至志向高遠,或者身心健康。這些都是有德行的人所不做的啊!

白鬢老人說:
    但凡人的特殊愛好,都是從無量劫帶來的種子產生。
    除非徹底明白了悟以後,否則很難改變!

覺明居士
凡人皆存喜好心,不期而然隱隨身;
諸般愛好前因有,無量劫來種子生;
士別三日刮目待,量人成敗須審深;
戲耍玩樂散靈性,耗資敗財諸苦增;
詩書禮樂人道好,怎抵修道聚寶豐;
不良嗜好尤毒品,銷金化骨魄魂升:
如今徹悟斷嗜好,聞思參學聖賢尊;
循序漸進凡心了,聚精會神養寶珍!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十三篇:念

只因不覺,忽然念起,是謂無明。
無明起故,謂心為念。
心實不動,觀心至此,其念自止。
止念不難。能反諸一念未起之前,則念自不續矣!
未起之前,渾然無極。
而今要會一念不起,便是常察念之所由生也!因現在生過去,因過去生未來。現在若無心,過去自然了。
人我之見固是念,法愛之見亦是念。必盡除之而後可。
用心止妄念,妄念反覺多。試看他念甚?其念自消沒。
修真要止念,止念要觀心。觀心心不有,心無境自空。心境既然無,止觀亦何有?
圭峰曰:密密察覺,勤勤觀照。習氣若起,當處即休,切莫隨之,免落凡夫縱情。亦莫滅之,免墮二乘。
夫圓宗頓教,畢竟如斯。但舉本性相應,覺知自然無間。
參同契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揚,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卽心得無心者。不滅心相而分別也!即念而無念者。以念無自性,緣起即空也!

白鬢老人曰:
用心止念,未必能止。即使止住,念去止存。此止獨非念乎?猶逐張三而留李四也!
初學之人,每受此病。然則如何而可?必也坐忘乎!忘則無我。我尚然無,誰來起念?
       

覺明淺釋十三、念
    人只因沒有覺察,忽然雜念紛起,這就是愚痴沒有智慧。
    由於無明升起的緣故,稱心叫做念。如果內心感到踏實且安穩,心到這個程度,念頭便自然止住了。
    止住雜念並不困難,能夠反觀在一念未起之前,則念頭自然不會持續了。
    在念頭沒有起來之前,渾然是一個無極狀態。
    如今要達到一念不起,就要時常覺察產生雜念的源頭:無非是因為現在追尋過去恩怨情仇;因為過去之恩怨情仇,又生出對未來的籌謀打算等等。
    現在心如果沒有了,過去心也就自然泯滅了。
    人我是非之見固然是念。但對於法門執愛的見地同樣是念。必須將他們清除才可以止念!
    有意用心去阻止妄念,妄念反而會越來越多。試看念頭想的是什麼,這念頭自然隱匿無蹤。
    修煉真心定要止住妄念,而要止住妄念則須反觀自心。達至觀心心已經沒有了,心既然沒有了,萬千境象自然空寂。心中的境界既然空無,止念觀照也就不存在了!
    圭峰禪師說:時刻警惕察看,勤於反觀覺照。一旦妄念生起,立即放下,切莫隨著念頭走了,以免落於一般人的縱情。但也不要將念頭熄滅,以免墮落至二乘(小乘佛教)。這個大乘佛教(即圓宗頓教),畢竟是這個樣子。其要義是與本性相應(大乘頓教:乃不立文字,只辨真性,不設斷惑證理之階位,為頓修頓悟之教,如《維摩經》。一乘圓教:即說一乘而完全之教法。亦可謂性海圓融,隨緣起成無盡法界,彼此無礙,即相即入,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成正覺,故稱為「圓」。如《華嚴經》、《法華經》等)一旦覺悟明瞭:心與本性一如,自然沒有界線。
    周易《參同契》說:人如果將耳眼口三寶,封閉堵塞勿使隨波逐流,讓心返歸至虛無,以無念為長久不變,也就是心達到無心了。
    不熄滅心與相(世間萬象)而沒有分別,也即是念達至無念了。
    認識到念是沒有自性的,倘若緣起亦即是性空啊!
     
白鬢老人說:
    用心去制止念頭產生,未必能夠止住。即使一時止住了,念頭雖然去了,卻又留下止念的念頭。這個止念的念頭難道不是念頭麼?
    這種方法,猶如趕走了張三卻留下了李四啊!剛開始修煉的人,最容易犯此毛病。
    但是怎樣才能做到止念呢?
    必須也只有達到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境界,萬境俱無則沒有我。
    我都不存在了,哪個來起念?

覺明居士:
只因不覺念頭紛,謂之無明隨心行;
四大皆俱仙佛境,恩怨情仇伴影隨;
如夢如幻假作真,痴迷其間我執吟;
執我心有萬千結,欲至妄念難歇寧;
演繹推理實相究,背道而馳囹圄刑;
用心止念念更甚,尤如驅虎狼又臨;
初學修士俱病此,纏縛糾結陷凡情;
過去未來今安在?我見法愛傷魂神;
但學坐忘混無極,圓宗頓教不二門;
無妄無我觀自在,六根清淨念遁形!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