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9日 星期日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四十篇:敬

 第四十篇:敬

本性靈光。無有生滅,亦無增減。

雖錮蔽日久。靈光一耀,可以滅千惡而生萬善。

但保得靈光常在,與聖人何殊!

或問:「如何保得靈光常在?」必也敬乎!

惟敬,則保得靈光常在。戒慎恐懼固是敬,兢兢業業亦是敬。

敬則不生妄想,不隨昏住。允矣存心之要,修己之法乎!自古聖人以此傳心。

今夫人正衣冠整思慮,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主一則自無邪假矣!

心者,身之主也!敬者,心之主也!

今夫入廟而生敬者,為有神像在上耳。卻不思自己身中,有個真真底鬼神在裏面,慢不知敬。獨何歟?

程明道曰: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

程伊川曰:周先生說,一者無欲也!

尋常人如何使得無欲,只在敬字上步步推去,執持得定。只如此下手用功,時時惺惺,莫令昏昧,一二日便可見效。

規矩方圓之至也。準繩平直之至也。人而左規矩,右準繩,人之至也。

規矩準繩者禮也!禮以敬為本。國無禮,則盜賊起,而喪其國。身無禮,則情欲勝,而喪其身。

 

白鬢老人曰:

朱子解敬字,謂主一毋適。諸事能主一,則心專而神注。游思妄念,自不能起。道家謂之抱元守一。禪家謂之不二法門。

 

 

覺明淺釋四十、敬

    人的本性靈明光耀,既沒有生滅,也沒有增減。雖然閉塞很久,忽然靈光一閃耀,便可以滅千惡而生萬善。只要保持靈光常在,同聖人有什麼兩樣?

    或許問:「如何保持靈光常在?」

    回答:「必須也只有敬呀!惟有敬,才能保持靈光常在。」

    戒慎恐懼固然是敬;做事小心勤懇也是敬。

    敬才能不生妄想,不隨昏亂。這難道不是存心的要義?修身的妙法麼?

    自古以來,聖人都是用這個「敬」來傳心。今天我們穿得體的衣服、戴合適的帽子,並且調整心智,自然生出敬來。

    敬只是專一,專一就自然沒有邪思假為了。

    我們這個「心」呀,是身的主人呀!而這「敬」呀,則是「心」的主人呀!

    今人進寺廟而生敬畏,那是因為有神像在上面的緣故啊。卻不想想在自己身中,有個真實靈妙的鬼神(真人丶仙丶佛)在裡面,怠慢且不知敬畏。這是為什麼呢?

    程明道說:某人寫字時非常敬(小心翼翼)。並不是要字寫得好,只是用寫字來學習敬。

    程伊川說:「周先生說這個一呀,就是無欲呀!」

    平常人怎樣才能達到無欲?只有在敬字上一步一步向前推進,直至掌握且達到穩定!只有像這樣扎實用功。時時刻刻警惕,勿使昏沈。一兩天便可以見到效果。

    圓規和矩尺是畫方形和圓形所需要的呀!準繩也是測量物體平直的所必須呀!

    人需要左規矩、右準繩(法律法令丶規章制度等),是人要遵循的呀!

    這個規矩準繩就是禮呀!(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禮以敬為根本。

    國無禮(法律法令、規章制度),那就強盜賊人蜂起而國家滅亡;

    身無禮(沒有約束),則導致情欲火熾身死。

 

白鬢老人說:

    朱子(朱熹)解釋敬字,叫做主一(專一丶專心)不要他去。

    凡事能夠主一,則心專神注。游思妄念,自然不能生起。道家稱為「抱元守一」;佛家叫做「不二法門」。


覚明居士:

本性玄妙無生滅,亦不增減恆常明;

錮蔽日久忽閃耀,滅惡生善聖賢行;

如何保得靈光在?敬字銘記性中存;

戒慎恐懼固然敬,兢兢業業敬顯形;

身之主人唯心是,敬者心主勝鬼神;

古聖傳心只此是,存之修己法要勤;

敬即主一無妄想,規矩方圓輔準繩;

國禮家禮身心禮,以敬為本禮自成;

心專神注思無遐,抱元守一大道臨;

惟敬無欲觀自在,拈花微笑不二門!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三十九篇:省察

 第三十九篇:省察

省察者。省察我之心,一日十二時。幾個時在內,幾個時在外。如是之人,自有得力處。

昔有陳烈自察其心,用黑白二色豆以記之。起一善念,取一白豆置於盤中。起一惡念,取一黑豆置於盤中。初則黑多,繼則黑白相半。久則白豆多於黑豆,又久久則純是白豆,無一黑豆。又久則白豆亦無。如此拙法,亦有可取者也!

省察即是覺照,克治即是改過,存養即是主敬。

大道雖無修無證,情要日消日磨。

人只一個心。

要在內者是誰底心?忽然走在外,又是誰底心?

察得分明,而後可以進修。省察要細心,克治要果決,存養要寬裕。此三樣功夫,日日要用,至於無功可用,則成矣!

或謂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此在上智,容或有之。不敢謂人皆可能也!

 

白鬢老人曰:

此三樣功夫,即聖門口訣!

有志希賢希聖者,毋忽。


 

覺明淺釋三十九、省察

    這個反省與覺察呀!就是反省和覺察我這顆心,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內,有幾個小時在裡面?幾個小時在外面?

    像這樣去反省覺察實踐的人,總有一天會有收穫。

    過去有位名叫陳烈的人,為了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狀態,用黑色和白色豆子來記錄。起一個善念,取一白色豆子放進盤中;起一惡念,取一粒黑色豆子放進盤裡。剛開始時黑豆多於白豆;過些時黑白各半;時間久了白豆多於黑豆;又過許久盤中全是白豆,沒有一粒黑豆;再久連白色豆子也沒有了。

    像這樣的笨拙方法,也有他可取的地方呀!

    省察也就是覺察和觀照;克己治欲就是改正過錯;瞬存息養即是主一無欲。大道雖然沒有修煉也沒有證明。但塵緣情欲卻是要日日消日日磨。

    人只有一個心。要省察在內是誰的心?忽然走在外面,又是誰的心?察覺得分明,然後才能進一步修正。

    省察覺照要細心;

    克己治欲要果斷堅決;

    瞬存息養要寬泛充裕。

    上述這三樣功夫,每天要做。及至達到沒有功夫可做,也就成功了。

    或許有人說不用做功夫,剎那間到達彼岸成就。這在具備上智的人中,或許有。但是不敢說人人都有可能啊!

 

白鬢老人說:

    省察、克治、存養三樣功夫,就是進入聖門的口訣。

    有志成聖成賢的人,望不要忽視!


覺明居士:

大道雖云無證修, 塵情務必日漸輕;

若被人財物事擾, 反道行之實堪惜;

反省覺察我之心, 善惡念頭當可清;

十二時辰內存己,往外追尋有幾分?

省察即是覺照自,察得分明即修真;

克治只為行改過,切要果決痛改非;

存養主敬一如常,務使寬裕盈靈身;

省察克治固存養,聖門口訣日用經;

吾人無量劫散漫,攝情歸性聚炁精;

時時省察勿懈怠,但得純粹賢聖親。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三十八篇:言

 第三十八篇:言

聖賢言語,都是實事。依而行之,可以修己,可以治人。

凡看書。必要看通徹,體認在自己身上,纔有得力處。

《大學》下手工夫,全在格物致知。

看佛經一藏,不如翫《心經》一卷。翫《心經》一卷,不如解「觀自在」三字。

《道德經》五千言,其要全在「虛心實腹」四字。

凡人之患,在好言人是非。學道之患,在好執己是。

予嘗自警曰:先年所學,多知多能。近日所作,或詩或文。檢點起來,都是心病。今急要去,默而搜尋。

天下治亂,付諸罔聞。人間是非,置之不論。憨憨傻傻,兀兀騰騰。萬物無有,三際皆空。麈緣斷盡,神氣歸根。大道已了,何必尋人!

言言實踐,句句相應。來日有限,切莫因循。言行相顧,聖人稱其君子。予能言而行不逮,聖人譏其為朽木,為糞土。

或曰于儒者,每引佛語。何也?

曰:今之儒者。名利薰心,耑格虛文,以干祿位。偶有厭世離麈者,出乎其間。不思明德新民是何物?知止能得是何事?往往悖儒而求仙佛。不知吾儒之所謂聖,即玄釋之所謂仙佛也!

予若以佛老之語為異而不言,彼必以予未知伊之妙。彼且爭立門戶,各建旗鼓。紛紛紜紜,未有已時也!

 

白鬢老人曰:

每見世人觀書。如市中馳馬,大段落尚不能分明,而何敢叩其精細乎?何敢望其領悟乎?

古人云:書讀千遍,其意方見。吁!一味悤忙。雖涉獵五車,何益!

 

覺明淺釋三十八、言

    聖賢所說所寫的,都是真實存在的事情。依照並且踐行。不僅可以修煉自己,還能夠幫助他人。

    大凡看書一定要弄明白,並且切實體驗在自己身上,才算是真正受益了。

    《大學》最核心的功夫,就在於「格物致知」上。

    看佛經一藏(梵語「藏」有包蘊意,故佛教謂一切教法為「一藏」,或指一部藏經),不如參悟《心經》一卷;參悟《心經》一卷,不如解悟「觀自在」三字。

    《道德經》五千言,其要訣全在「虛心實腹」四個字裡面。

    普通人的毛病,在於喜歡談論人的是非曲直。 

    學道者的問題,卻是在於固執一己知見。

    我常自己警告說:過去所學習的,是眾多知識和技能;近來所作的,或是詩詞歌賦,或是文章。檢點起來,都是心上的疾病。

    今天急切地要治好它。默默地搜索尋覓病源,天下的安定與動亂,就像沒有聽到;人間的是是非非,置之不理。憨憨傻傻,混混沌沌。萬物無有,過去、現在、未來皆歸空無。塵緣斷盡,神氣歸根。大道已經得了,沒有必要再尋高人。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未來時日有限,千萬莫要隨波逐流。

    言語行為能夠相互照應,聖人稱這樣的人為君子。

    如果能言而行卻做不到,聖人譏諷這種人為朽木、為糞土。

    或者說:對於那些讀書人,卻要經常引用佛的語言,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的讀書人,名利熏心,專門窮究虛幻華麗的文章,來獲取名利地位。

    偶爾有厭離塵世的學者,也是介乎兩者之間。卻不思考「明德新民」為何物?「知止能得」為何事?往往違背儒家精髓而求仙佛!

    殊不知我儒家所說「聖人」,即道釋二家所稱的仙佛呀!

    如果認為佛老的話與儒有差異而不說,你必定以為我沒有知曉他們(佛老)的奧妙。

    彼此之間爭立門戶,各持己見,眾說紛紜,沒有盡頭呀!

 

白鬢老人說:

    每每見到世間人看書,就像在鬧市中跑馬,大段落還沒有分清楚、弄明白,怎麼能夠理解書中精神呢?又如何敢期望他領悟大道呢?

    古人說:讀書千遍,其意方見。哎呀呀!一味怱怱忙忙地看書,雖然讀了用五輛牛車才能裝完的書,又有什麼用呢?


覚明居士:

聖賢言語誨諄諄,尊而奉行修己能;

吾輩讀書須用意,通達徹悟了然行;

大學格物致知理,老子虛心實腹盈;

佛經浩瀚觀一藏,莫如心經把玩贏;

心經一卷仍言廣,觀自在解達菩提;

人病好言是非故,學道執己難異同;

多知多能過去是,吟唱詩賦亦空文;

檢點無處不心病,今日急去理道循;

兩耳息聞窗外事,人間是非笑靨迎;

憨憨傻傻愚痴漢,萬物無有似昏沈;

三際皆空塵緣了,神氣歸根體道勤;

言行一致躬行早,止念沐心養真靈。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三十七篇:行

 第三十七篇:行

知行原是合一之功。常常保得知在,便是能行。若一刻不行,便是一刻昏了。

君子以身體道。凡身之所在,即道之所在。是故行有行功、立有立功、坐有坐功、睡有睡功。隨在無念,隨在是功。

凡有行不來底,只是知不真。知理果真,自然樂於循理。故曰學不厭,知也!

若見理未真,而勉強果行者。意氣能有幾何?至於意盡氣弛,自當行不去了。

時當晚夕,此君子晏息之時也。隨當收斂神室,抱一弗離。固無世情纏繞,亦無玄妙道理。乍同死人,始可謂之大休歇。

至於夢寢無顛倒,而後見主敬之功。迨至來朝,此君子日新之時也。隨當蚤起,日求其所未至。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志。積日成月,積月成歲。不論三年五載,而學不至於聖人者,未之有也!

瞬存息養,功無間斷於俄頃。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或問天理如何全?

曰:必得時時存養。

又問人欲如何淨?

曰:只是日日消磨。

人皆有良知良能。然良知貴致,良能貴充。致而充之,在於勤學好問而已矣!

吾人真性,靈而最神。念動即飛,不見其形。若欲留之,須察其宗,機常在目

宅安於心,心常清淨。神氣歸根,久生至寶。漸漸充盈,周流上下。遍體生春。煉己純熟,對境忘情。採取靈藥,用陽制陰。養成聖胎,號曰真人。

 

白鬢老人曰:

常常保得住知便是行。此一語,非透重關者,不能道破。

至論晏息日新,瞬存息養,日就月將。天理必時時存養,人欲當日日消磨。尤為十二時中,忘不得之註腳。

覺明淺釋三十七、行

    知行原本是合一的巭。時常保得住至善良知在,便是具備了良能的行。

    倘若一時不行,便是一時失去知了。

    修行者,或人格高尚的人,是用身體來體驗道。凡身體存在的地方,亦即是道存在的處所。

    因此行有行的巭、站有站的巭、坐有坐的巭、睡有睡的巭。隨時沒有了妄念,即隨時在修煉解脫的巭。

    凡是有行不來、做不到隨時無念的修煉者,是由於「知」之不真的緣故。如果知理的確真實不虛,自然樂於窮究理之所在。

    因此說:「學有不厭倦者,是由於知之甚切呀!」

    如若對理知之不真而勉強去行的,意志和氣概能夠堅持多久?等到意志消盡氣勢馳無,也就行(做)不下去了。

    時值傍晚夕陽西下,正是行者休養生息的時間呀!應當將神收歸至「心」的住所,抱一不離(一者無欲也!)。因而沒有世間情物纏繞,也無玄妙道理可言。如同死人一般(人心不死,道心不活),才可以說是大的休養和歇息。及至達到做夢和睡覺沒有了顛倒,才能見到主一無欲的功夫。

    待到清晨,這是修行人日日更新的時候呀!應當早早起床,不待太陽出來就做功夫。

    要有別人一次就能完成的,自己做一百次!別人能夠十次做到的,自己做一千次的志氣!積日成月,積月成歲。不用三年五載,而學沒有達到聖人境界的,是絕沒有過的事情呀!

    瞬間存、吸呼養,功夫不間斷在剎那。天天有所收穫,月月有所進步,如此不斷前行,學道終能到達無比光明的境界。

    或許問:天理如何全?

    答:必要時時存養方可。

    又問:「人的欲望如何淨?」

    答:「只須日日消除磨滅。」

    人皆有至善的良知良能。良知貴在達至,良能則要充盈。

    倘若欲達至且充盈,在於勤學好問罷了。

    人的真性,靈妙而且極神。念動即飛,不見其形貌。要想留住真性,須要察覺他的宗機。其樞紐常常在眼睛。將目光收回安在心之宅裡。使心常清常淨,神氣歸根(胎元命蒂)

    持恆既久產生命寶,純陽之炁漸漸充盈,且循經脈周流不息,彷彿身體沐浴在春天的艷陽中。煉得性功純粹,達到對境忘情。

    採取大丹靈藥(無欲之陽炁),用純陽祖炁制衡物欲之陰氣,養成聖胎,名字就叫做「真人」。

 

白鬢老人說:

    常常保得住至善良知便是行。這句話,不是通透三關三宮的人,是無法道破其中玄機的。

    至於論及晏息日新,瞬存息養,日就月將。天理要時時存養,人欲當日日消磨。尤其為每天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中,不可以忘掉的註解。

 

覚明居士:

真知常在要踐行,知行一如方有成;

君子以身體認道,身之所在道亦存;

常人意氣能幾何?意盡氣馳了無痕!

知理果真悠然樂,學而不厭素位行;

行者晚夕晏息臥,抱一勿離煉魄魂;

萬緣放下心若死,主敬功久顯奇能;

功無間斷聚俄頃,日就月將耀光明;

瞬存息養全天理,時消刻磨禁欲焚;

吾人真性至玄妙,純雜無染最神靈;

念動即飛不見影,若然留之現蹤形;

機關在目自心返,常清常淨虛篤勤;

神氣歸根產至寶,遍體生春百脈循;

煉己純熟金剛體,對境無心大還迎;

採藥煉丹陽制陰,養就聖胎謂真人!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三十六篇:知

 第三十六篇:知

學莫先於致知。致知在格物,必學了思,思了學。至於豁然貫通,則知至矣!知至則意誠心正,可次第而得之矣!

學者識見有限,天下義理無窮。故有所知,必有所未知;及知其所未知,更有所未知。故詩人有如切如磋之喻。

人非無知也!而真知為難。人之於珠玉也,皆欲以手執之!以懷藏之!何哉?

蓋真知其為寶也!

學道者。如是真知,不患其不力矣!

人之於砒刀也,皆不敢以舌嘗之,以身當之。何哉?

蓋真知其能傷人也。

去惡者如是真知,不患其不淨矣!

人心本明。只為物欲所蔽,便昏了。若知是物欲所蔽,便是明處,緊緊著力主定。今日去些,明日去些,忽生忽滅!汝知之乎?

知而能照,則可不生不滅。至於不生不滅,則心定而性盡矣!

今汝之氣,一出一入,汝知之乎?

知而能依,則可以不出不入。至於不出不入,則氣全而命立矣。

 

白鬢老人曰:

今日論知行,多言知易而行難。殊不悟所知者,皆聖賢之枝葉皮膚耳。真精髓真命脈,曷嘗容易知哉?

人若真知,必肯真行。其不肯真行者,仍是假知。

 

覺明淺釋三十六、知

    學道莫過於先要達到至善良知。儒家大學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知格物,即轉變觀念,將我們的人知人見,經過修行,革除物欲後轉化為儒知儒見丶佛知佛見和道用智慧。(轉識成智,即「知」在常態下,是個人見解,屬「識」的範疇,經過革除五毒物欲後,則化為了智慧。)

    欲達此境,必然要學習正知正見而後行動,學思「道」兼。思了學、學了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及至豁然貫通,則達「知」的極致了。

    知至才能意誠,意誠方可心正,心正則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即可次第得到了!

    學道者的認識和見地有限,而天下事物的意義原理無窮。因此有我們所知的,必定有我們不知的;等到我們瞭解那些不知的,更有眾多我們不知的。因此詩人有如切如磋的比喻(形容學思嚴謹,窮究事物原理之不易)

    人不是沒有至善良知呀!而要做到真正的至善良知卻甚難。人們對於珠寶呀!都想用手拿著戴上,置身隱秘處收藏起來。這是為什麼?

    是因為真的知道它們是寶物啊!

    學道的人,能夠真知吾身藏珍寶就不憂其不精進了。一人生來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靈妙通天地,真人清靜無埃塵;真人自古不增減,真人從來莫死生。但能養得真人就,勝如貧子獲萬金。)

    人們對於砒霜和利刀呀!皆不敢用舌頭品嚐,用身體阻擋。為什麼?

    因為真知毒藥利刀能夠傷人呀!想要去掉惡習的人,像這樣真知其害,則不愁除惡務淨了。

    人的真心原本靈妙明晰,只是由於物欲的蒙蔽,以致利令智昏了。如果知是物欲所致,便是明白了問題的根源。因而會勤加修煉不為所惑的定力。今天減去一點,明天除掉一些。

    當物欲忽然升起便及時滅除,你能知道麼?

    知曉並且覺察照破,則可以達到不生不滅。一旦到了不生不滅之境,則心定且性盡了!

    此刻你的呼吸,一出一入,你知道麼?

    知道且能心息相依,久之則可以不出不入。當達至不出不入的真息之境,則氣全而生命就完善了。

 

白鬢老人說:

    今天討論認知與踐行,多數人會說知道容易、踐行甚難。卻不去參悟你所知道的,只是聖賢的枝葉和皮膚呀!

    真正的精髓,真正的命脈,是那麼容易知道的麼?

    人如果真正知曉,一定願意真正踐行!倘若不願意真正踐行實修的,仍然是假知。


明居士:

學道欲成致良知,良知當從格物生;

勤學聞思勿懈怠,修齊治平大學稱;

意誠心正次第禮,妙明真心善養熏;

真知於道尤珠玉,手執懷藏踐行深;

砒霜利刃假知是,除惡務盡當洗清;

知易行難非真曉,精髓了知自修心;

人心本明物欲蔽,知其源頭要斷根;

今去明除日漸少,忽生忽滅知照跟;

知照持恆無生滅,心定性盡理道欣;

一吸一呼活人本,不入不出真人欽!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三十五篇:學

 第三十五篇:學

學也者,適道之路也。聖經賢傳,其路引平。 

後世邪教大作。其言與行,果合於聖經賢傳乎?但有不合焉,即為魔說。

學道者,只要收得身心牢固。舍身心而別處用功,便非正道。

學道不是說過便罷,亦不是知道便了。必要實實底向自己心中,將一切物欲,打掃底乾乾淨淨,自然合道。

學道之志。貧當益堅,老當益壯。

或為客氣所使,外物所奪。其咎不在氣與物也!皆是志不立之病。只可責志,反覆尋思,必見病痛處,泱烈底斷了。譬如抽骨換髓,滌腸洗胃,另換了一箇人。破死底做上一番,何事不成?

聖人之心,與人同耳。何獨常清常淨耶?

此無他。只是見得真,養得定。惟見得真,一切幻境,不能迷亂。惟養得定,一切好物,不能搖奪。

耳聞目見,譬如飲食,日日要用,日日又要化而去之。若化去不盡,停滯在腹中,久而成病。

 

白鬢老人曰:

世間學者如牛毛,大約非名即利。

名利之外,如此好學,如此用功者幾人?

故呂祖云:「天涯聞說人尋我,走遍天涯不見人。」誠哉是言也!

 

覺明淺釋三十五、學

    這個「學」呀,是學習如何走適合道的路啊!

    聖人經典及賢人所傳授的道理,他們指引的「道」路平坦而且徑直。

    後世邪教大興,他們的言論與行為,真的符合聖經賢傳麼?如果有不相符合的,就應稱為歪理邪說。

    學道的人,只要收得身心牢固即可。凡是捨身心而在別處下功夫者,就不是正確的修道之路。

    學道不是說了便過去,也不是知道就可以了。必須實實在在的向自己心中,將一切物質諸欲,清掃得乾乾淨淨,自然便符合道了。

    學道的志氣,是越貧窮越堅定,越老邁越壯盛!

    如果被客氣的人情世故所纏縛;被外在物質引誘所奪志。這個過失不在客氣與物質上,都是因為志沒有立定的病。只能譴責自己志氣不立!

    如此反復尋覓思考,一定會見到失志的原因,從而痛下決心改過。就像抽骨換髓、滌腸洗胃,脫胎換骨似的換了一個人。猶如用已死的心修煉上一番,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功!

    聖人的心,與凡人是相同的,為什麼卻能夠清靜如常呢?

    沒有其它,只是看得見真相,且修養達到定境的緣故。

    惟有窺破真相,則一切幻境不能使其迷惑;

    惟有修養達至定境,則一切精美的物質不能使之動搖奪志。

    耳朵聽到、眼睛看見的,譬如飲食,每天都要吃喝,每天又要將吃喝的東西消化排泄掉。如果消化排泄不盡,滯留在腹中,時間長了會聚結而成為疾病。

 

白鬢老人說:

    世間學道者多如牛毛,大多不是為名就是求利。

    名利之外,像上述那樣好學,那樣用功踐行的有幾人?

    因此呂(洞賓)祖說:「遠在天涯的地方就聽說人們在尋找我(尋求解脫之道),可是走遍天涯卻沒有見到那尋找我的人。」

    這話實在說得對呀!

 

覚明居士:

學者為何目標晰,適道之路返家親;

聖經賢傳捷徑指,循序漸進引道清;

世間萬物皆有理,唯學踐行方曉頎;

真知灼見聖賢教,求道君子返視遵;

雖云至易還至簡,日常生活自然經;

日月光華旦復聚,亦如新陳代謝馨;

博學篤志勿懈怠,切問近思悟道昕;

至簡大道卻甚難,貴在持恆抗擾歆;

名聞利養障學志,稱譏毀頌陷苦辛;

貧堅老壯志愈立,脫胎換骨安道芯;

若然已死心向道,元神處事妙合真;

身心俱一萬物理,道高德重神鬼欽。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三十四篇:教

 第三十四篇:教

道是箇無言底聖人,聖人是箇有言底道。雖曰有言,不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非強其所難知難能也。

古之教人者,便是教以聖人之道。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

是訓蒙時,即以學聖望之。而學者,可不以學聖自勉乎?

蓋自孔子之道不著,而佛老之教興。自佛老之教亂傳,而邪說之風起。

老子曰:「修己之身,其德乃真。」

舍身而言修者,假也! 

今之求仙佛者,往往絕人逃世以求之。彼以為有身家、有妻子、有人事皆能累人。故不能成仙成佛也!必絕人逃世以為之。

殊不知仙佛之道,不離身心。果能正心修身,有身家可居,有妻子可樂,有人事可以磨煉。故在家亦可以成聖成仙成佛。

何必棄其所甚便者,而必為其所不便者乎?

 

白鬢老人曰:

說出家可以成仙佛者,人或信之。說在家可以成仙佛者,人皆不信。

其故何也?

皆因未真明其道,未真窮其理耳!

獨不思仙佛必得出家方成?

難道聖人亦必用出家方成乎?

何世人著相之甚也!

 

 

覺明淺釋三十四丶教

    道是個不說話的聖人,聖人則是能說話的道。  

    雖然聖人替道說話。不過是將我們與生俱來的稟性(道),返還給我們的自身(稟性丶道)而已。並非強迫人去做難以知曉,且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呀!

    過去從事教育的老師,教導學生時,便是教聖人的道理。

    易經講:「在蒙童(幼童)時期就教孩子們學習培養聖人正氣。這是在做培養未來聖人的功德呀!」

    即是在訓練教育孩童時,要求不但學習聖人,並且以立志成為聖人為目標。而參加學習的,難道不可以用效法聖人來勉勵自己麼?

    可惜自從孔子的教育受到阻礙。取而代之是佛道教興盛。自從佛道教亂傳,導致歪理邪說之風起。

    老子說:「修己之身,其德乃真。」

    捨棄身體力行去談修行,是假的呀!

    今天求仙求佛的人。往往採取杜絕人事,出家逃世來修行。他們認為身體、家庭、妻兒老小、人情世故等等都是累贅,都是讓其成仙成佛的障礙。必須斷絕且逃避塵世才能做到。

    他們人不知仙佛之道,離不開身與心。如果能正心修身。有家庭可以居住;有夫妻天作之合;有人情世故紅塵磨礪。因此在家同樣可以成聖成仙成佛。為何一定要放棄這些便利修行條件,而一定要走那不甚方便的修行之路呢?

 

白鬢老人說:

    說出家可以成仙成佛,人們都相信;說在家可以成仙成佛的,人們卻是不信。

    這是為什麼呢?

    都是因為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沒有真正窮究這個理呀!

    也不仔細想想仙佛一定得出家方可?

    難道聖人也必須用出家方式才能成麼?

    為何世間人執著名相如此之深啊!


覚明居士:

一個教字義理深,承前啓後凡聖功;

天生稟賦人皆有,返還自身唯教擁;

古之師教蒙童訓,十方聖賢薦心胸;

學聖煉仙釋禪境,教授訓導培育工;

修身養性原一體,捨身言修理未通;

理若通達隨緣處,感應道交名相空;

聖人代言大道曉,隱顯市朝德道恭;

在家出家無二別,無上菩提直取中。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