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九篇:夢

 第二十九篇:夢

夢何為而作也?總是沈迷不醒!

一個識神,變作種種幻境。三界四相,惟一夢心。夢中變異,無中生有。正作夢時,苦樂身受。忽然覺來,一切頓無。非覺始無,本來無故。

 

證道歌曰:「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山河天地,皆夢中境也;王侯將相,皆夢中人也;三教聖人,皆先覺人也;三教經書,皆解夢書也。

茍知世事皆空,生死一夢,無罣無礙,名為「覺了」。

 

昔者白雲先生睡醒,金勵問以世事。

先生曰:「兩儀之下,孰爾孰我?千載之中,誰興誰亡?說者非項羽,是劉邦;記者悲靈君,權元亮;談者誇太邱,悲范滂。看來都是塵土中泥塗。總不如一杯濁酒,一局殘棋,一枕鼾睡,身內乾坤隨吾收放。」

勵曰:「先生以一睡收天地之混沌,以「覺」來破古今之往來,妙哉睡也!亦有道乎?」

曰:「有道!凡人之睡也,先睡目,後睡心;吾之睡也,先睡心,後睡目;吾之醒也,先醒目,後醒心。目醒因見心,心醒不見世,不見世并不見心。宇宙以來,治世者以玄圭封,以白勝出;出世者以黃鶴去,以青牛渡;訓世者以赤子推,以綠圖畫。吾盡付之無心也。睡無心。醒亦無心。」

勵曰:「吾欲學無心,如何則可?」

曰:「對境莫認心,對心莫認境,如是已矣!焉知其他。覺來無所知,知來心愈困,堪笑塵世中,不知夢是夢。」 

 

白鬢老人曰:

心醒不見世。可見著境者皆在夢中。


覺明淺釋二十九、夢

    夢是由誰來做的?總是叫人沈迷不醒!無非是一個「識神」(心識丶意識或思慮之神),變作種種虛幻境象。

    三界(欲界丶色界丶無色界)四相(人相丶我相丶眾生相丶壽者相),都是由一顆做夢的心,在夢中變化莫測,無中生有。正在做夢的時候,人世間甜酸苦辣感同身受;忽然醒來,一切幻境隱然不見。不是醒來才沒有的,是本來就沒有的啊!

    永嘉禪師證道歌裡講:「人做夢時明明有六趣(靈性在六道:人、天、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中,無休止地輪回轉變),覺悟或醒來後,六道輪回及至大千世界也都空無不實。」

    山河大地,都是夢中的境象呀!

    王侯將相,也都是夢境中的人呀!

    三教聖人,皆為先覺悟了的人啊!

    三教經書,都是解夢的書啊!

    一旦知曉世間萬事皆空,生與死不過一夢而已;至此無有牽掛阻礙,稱為「覺悟」了。

    過去白雲先生(睡仙陳摶)睡醒,金勵向他請教世間的事情。

    先生回答:「兩儀(陰陽或天地)之下,誰是你?誰是我? 

    千載(千年。喻歲月長久)之中,哪個興盛?哪個消亡?

    說的不是項羽,就是劉邦;惦記的悲嘆信靈君(戰國時代秦國使者,說客姚賈),評價元亮(東晉詩人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談吐的不是誇陳太邱兒子聰明機智(可參考「陳太邱與友期辨析」文),就是悲嘆范滂(字孟博。清朝廉吏,因黨錮之禍獄亡)!看來看去都是塵土中的泥濘。還不如與人喝一杯濁酒,與人下盤殘棋;乃至一覺睡到自然醒,身體內的陰陽天地隨我自如收放。」

    金勵說:「先生用一睡而收天地間混沌之炁;以覺知了悟參透古往今來之是非得失、榮枯興衰,林林總總。這睡實在妙啊!難不成睡也有道麼?」

    先生回答:「有道。凡人的睡呀,是先睡眼睛,然後才是心。我的睡呀,是先睡心,然後才是眼睛。我的醒啊,是先醒眼睛,然後才醒心。眼睛睜開見到心的存在,心醒後世間萬象已然不見!乃至不見世也不見心。自從有人類以來,治理國家的帝王,制玄圭(黑色的寶玉)以封諸侯;制白璧(白色寶玉)以祀天帝。離塵脫俗的修行者,像乘坐黃鶴一去不返;又如老子乘青牛渡幽谷歸隱。教誨世人者,用赤子之心推行天下;以河圖洛書之易理,闡釋世間興亡之道。對於這些我全都以無心來對待!睡的時候無心,醒來以後仍然無心。」

    

    金勵說:「我想向您學習無心,怎樣才能做到呢?」

    白雲先生回答:「對待萬千境象不用心(思考分析判斷);觀察自己的心而不考慮各種境界,做到這樣就可以了!哪裡還用知曉其他方法?覺了醒來什麼都不知曉,而不覺醒來則心會更累。可笑塵世之中的眾生,活在夢中卻不知什麼是夢呀!」

 

白鬢老人曰:

    心清醒,即看不見世間萬象!可見,執著世間萬象的人都生活在夢中。


覚明居士:

夢由誰作要清明,若然不曉神魂顛;

識神坑蒙哄騙汝,極盡所能滿願兼;

執著萬象逐幻境,三界四相身心煎;

山河大地融美景,人我是非無了歇;

名聞利養得失找,毀譽稱頌欲當先;

沈迷不覺夢境好,六趣輪回業報添;

周郎赤壁今尤在,臥龍鳳雛談笑間;

三教聖人先覺者,經典皆為解夢篇;

聖賢教誨時聞思,但憑風雨浪濤掀;

今向先生學高臥,睡醒夢覺白雲邊;

悟得死生勤了業,參透幻相本真堅;

元神主事循大道,笑納順逆效佛仙!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八篇:善

 第二十八篇:善

善也者,太極一動所生之陽也。

人得之以為性,故人性皆善。

修養之家,要養得陽在。天之陽,生於十月純坤之後,規中真息是也!

釋氏為示勸懲。說天堂地獄,善惡因報,分毫不爽,必待異日與來生也!

吾夫子止曰:上達下達。坦蕩蕩,長戚戚。

夫上達者,日進於高明。非天堂而何?

下達者,沉溺於卑污。非地獄而何?

坦蕩蕩者,隨在無非樂地。福誰如之?

長戚戚者,到處俱是陷穽。業莫大焉!

蓋作善作惡之時,即受福受業之時。捷如影響,不待異日與來生也!

或問禪者曰:天堂地獄,是有是無?

曰:欣怖在心,善惡成境。但了一心,自然無。

或問心如何了?善惡都莫思量。

或問為善與學好,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問其目何如?

曰:耳不聽淫聲,是好耳。目不視邪色,是好目。口不出非言,是好口。心不起妄念,是好心。手不取非禮之物,是好手。足不蹈非禮之地,是好足。本堯舜之道以治其民者,是好君。學伊呂之道,以事其君者,是好臣。學孟母擇鄰,以教子者,是好母。學曾參養志,以奉其親者,是好子。

又問:今之所謂修路修廟修來生者,果有好處乎? 

曰:「吾聞聖人有言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凡舍身而有修者。是之謂不知本。」

 

白鬢老人曰:

太極一動。所生之陽為性。可謂天命之謂性第一註腳。

欲養此陽,又指出規中真息是也!可謂合盤托出。鮮能知味,能修身內者幾人?身外之修,宜乎眾矣!

 

覺明淺釋二十八、善

    人們所說的「善」呀,就是太極生生不息而產生的陽性能量啊!人得到即是性。因此人的本性都是善的。

    養生修道的人,就是要養並得到這個陽。合天道的陽,產生於農曆十月純坤之後(農曆十月純坤,亦即天之一陽生也,隨後陽之漸長;煉養家在農曆十月至次年正月間,行百日築基之功夫,閉精勿洩靜養,當有所獲),此為規中真息(亦可謂胎息)

    佛為了規勸懲戒世人,說:

    天堂地獄,善惡果報,分毫不差。不需要等到他日與來生啊!

    孔夫子也說:上達下達(上達:上知天命或君子修身養性,務求通達於仁義;下達:即追名逐利)。上達者坦坦蕩蕩;下達者常常憂懼。

    那種修身養性、知天達命的君子,每天都在向道靠近,不是天堂又是什麼?

    那種追名逐利的人,整天沈溺於卑鄙污濁之中,不是地獄又是什麼?

    坦蕩蕩的君子,無論何處都是快樂之地,這等幸福有誰比得上?

    常戚戚的俗人,由於追逐名利,到處都是陷阱,業障實在是大啊!

    當人作善作惡的時候,即是受福報和業報的時候。而且果報的迅速,不必等到他日或來世。

    

    或者問禪師:「天堂地獄,是有還是沒有?」

    禪師回答:「快樂與恐懼的源頭是心,使得善惡成為境象;一旦把心放下,善惡境界自然沒有了。」

    或許又問:心如何了卻放下?

    回答:善惡都不要去思考分辨。

    或者再問:做善事和學做好人,兩個有差別麼?

    回答:沒有差別啊!

    問:如何才能做到?或:其要義是什麼呢?

    回答:耳不聽淫亂的聲音,是好耳;眼睛不看淫蕩的邪色,是好眼;嘴裡不說沒有禮貌的話,是好口;心中不起妄想雜念,是好心;手不拿不屬於自己的物品,是好手;腳不踏入是非之地,是好足。遵循堯舜之道,用來治理他統治下臣民的君王,是好君王;學習伊尹丶呂尚(二人均為古代輔佐君王的賢臣)之道而輔佐他的君王的,是好臣;學習孟子的母親選擇鄰居,用好的環境來教育孩子的,是好母親;學習曾參涵養志氣用來侍奉他的親人的(見弟子規),是好子女。

    

    或許有人又要問:當今有許多修橋補路丶修寺廟道觀、以修今生來世的人,果然真的有好處麼?

    回答:「我聽到聖人有告誡的話說:﹃上自天子(君王)下達平民百姓,無一不是以修身為本。﹄凡是捨棄身體而去修的人,那是因為不知道本。」

 

 

白鬢老人說:

    太極生生不息的運動,所產生的陽(陽性能量)為性(真人、如來佛性),可以為天命就叫做性的第一註解。

    要想養得這個陽能,又指出了只有「規中真息」才能養就。可以說是合盤托出其中奧妙!能夠知道其中滋味,又能夠勤修身內的有幾人?

    捨身修外的,實在是太多了啊!


覚明居士:

善之本來何謂稱?太極一動陽能興;

生生不息盈寰宇,為人得之一性真;

娑婆起舞性靈擾,五欲六塵地獄奔;

善惡因果當下報,天堂地獄從此分;

為善天堂佛招手,行惡地獄閻王歆;

若得真性須陽養,在天之陽十月坤;

規中真息身內找,煉養天陽潤我身;

君王庶民修身是,捨身言修虛妄稱;

可嘆世間修者眾,身外遍尋無究竟;

觀此善篇當省悟,積德行善艷陽熏;

效法古今聖賢士,火中金蓮污穢生;

但了一心自然無,善惡是非平等應;

真人本我如來藏,養得純陽如來尊。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七篇:過

 第二十七篇:過

有心失理之謂惡,無心失理之謂過。

語曰:人非聖人,孰能無過!此言可以恕人,不可以恕己。

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予今行年八十有五。八十四年之非能盡知乎?已往之非猶且不知,近日之非未易知也!何哉?

迷則孰非為是,悟則見是猶非。省不止三,豈容再!

朱子曰:日用間知此為非,即不如此,便是去病之方。若問何由而能不如此,便是騎驢覓驢。

學者在淨修口業、身業、意業三者而已。

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意過難。有志者必就難處,用力速改。而後可與入道也已。

或問人有罪可懺乎?

曰:昔者所作。無大無小,內外求之,了不可得,名真懺悔。

又問人有誓願怕犯何如?

曰:迷則說誓,悟則全無。今試求之,誓願安在?得大解脫。

 

白鬢老人曰:

儒理去非存是。

禪理是非不著。因不著,方能解脫。

 

覺明淺釋二十七丶過

    有心違背道理或事理做事情,稱為「惡」;無心違背道理或事理做事情,叫做「過」。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話可以寬恕別人,卻不能饒恕自己!

    籧伯玉年紀五十,並且知道前面四十九年所犯的過錯。我今年八十五歲了,八十四年間所犯過都能知道麼?已經過去的錯誤尚且不知,近日的過錯也不容易知道啊!

    這是為什麼呢?

    人在迷惑時,則執著過錯為正確;人在悟道後,則見到正確的也像是過錯。每日反省不止三次,領悟則豈能允許再犯過錯?

    朱子(朱熹)說:日常應用時,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即不去做了,就是去病的良方。如果還要問是什麼理由而做不到?那就是騎驢找驢了。

    學道者無非淨修「口丶身丶意」,三業而已。

    能做到沒有口過容易,沒有身過難;

    沒有身過容易,沒有意念(起心動念)的過錯難。

    有志氣的人,一定是在難處下功夫速改過,然後才可以進入道啊!

    或許有人問:有罪過可以懺悔麼?

    回答:過去的所作所為,沒有大也沒有小,內心和外在都尋找不到,叫做真的懺悔。

    或許又問:「有人發誓許願,怕再犯過錯怎麼辦?」

    回答:「迷時則發誓許願;悟後則什麼都沒有。」

    不妨今天試著去找找,曾經發的誓願在哪裡呢?由此得到大解脫!

 

白鬢老人說:

    儒家的理,是叫人去掉過錯保留正確;

    禪家之理,則是叫人對錯皆不要放在心上。因為不放在心上,才能夠解脫。

覚明居士:

無心失理謂之過,有心去理是為惡;

惡過作為人皆有,執我為時難覺錯;

己之過錯豈容恕,恕人之過應常做;

紅塵滾滾染污盛,過往是非幾多惑?

未究事理任性為,理之漸明深悔過!

勤修身口意三業,懺悔已往諸般作;

存是去非儒理在,是非不著行禪悅;

內外求之了不得,究竟解脫空淨樂!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六篇:識

 第二十六篇:識

本來之性。真淨明妙,虛徹靈通,逈出思議之表,無異同,無分別。悟之則菩提岸!迷之則生死海!

小兒未識父母,謂之樸。能識父母,謂之疵。疵者,心病也。見識一長發熱,是心病而身隨病也。由是而生分別是識,領納在心是受,思念是想,貪著是行,污穢是色。

如若降伏識神,莫若變識為智。何哉?

識嘗逐境而忘返;智能了境而不著。逐境不了,何智非識?了境不著,何識非智?

切要而言:止此一心。放去是識,收來是智。但有分別,即墮情識。稍有攀緣,即是妄想。不知直下盡了,纔得清淨!

 

白鬢老人曰:

小兒纔識父母,已露識神伎倆!

見識一長是心病,知此病者幾人?

逐境是識,了境是智。放去是識,收來是智。字字指得分明的確。可稱黃帝看症,岐伯立方。其如眾生之不信何?

 

覺明淺釋二十六丶識

    人的真如本性或本來面目,是純真淨明玄妙,虛空廣大靈通,遠超出人們理解想像之外的。

    這個真如本性,沒有差異,沒有分別。一旦悟了則到達解脫的彼岸;倘若迷惑則沈淪於生死存亡的苦海之中。

    幼兒在還沒有認識父母之前,是為純真質樸;能夠認識父母了,則轉為有缺點或過失。這個疵就是真如本性的心生病了啊!

    人的見識一長就頭腦發熱(自認為見多識廣高人一籌),這是由於心病而導致身體也隨之病了。由此而生出的分別心就是「識」,即由識神假心逐物戀情所產生的認知。

    將識神逐物戀情的認知放在心裡是接受;

    思念境界物欲滿足即是妄想;

    將這些貪婪居積就是行動;

    那些污濁淫穢的便是色相。

    與其費力去降伏住識神,不如將識神轉變成為智慧(轉識成智)。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識神的本質是追逐外境而忘返內心;而智慧卻能夠對境無心至神安心靜!

    若追逐幻境放不下,哪一個智不是識?

    一旦放下幻境不著相,哪一個識又不是智?

    切中要害來說:人只有一顆心,將其放出去逐外生情便是「識」;將其收回來返家歸靜就是「智」。一旦有了分別,便立即墮於感覺與知識或情欲之中;哪怕稍微有一點追逐,也都是妄想!

    不如直接將「識」放下,才能獲得真正的清靜智慧。

 

白鬢老人說:

    小孩子剛剛認識父母,就已經露出識神取捨得失的技倆。見識一長便是「真心」生病了。

    而能夠知道這個真心生病的又有幾人?

    人的心追逐各種境物是「識」(識神假心作為、認假為真),而了卻各種境物是「智」(元神真心處事、大公無私)

    將心放出逐物滿情是「識」,收回來了境清靜是「智」。字字指導得分明確實,可以稱之為聖醫黃帝親臨看病;醫聖岐伯開出療效奇特的藥方。

    如此好的事情,可惜眾生卻難以相信啊!


覚明居士:

凡人皆俱妙明心,玄奧靈通無別分;

通天徹地神通廣,聖賢仙佛平等稱;

無生無滅無增減,惜妄分別著相昏;

幼稚蒙童即生疵,知識一長病心身;

心若放出識神主,攀緣情欲擾性真,

迷幻逐有風雲起,輾轉六道輪回奔;

既知諸病源頭「識」,莫如了境除病根;

收視返聽純然智,元神主事淨土歸!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五篇:境

 第二十五篇:境

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動念,而生一切境也。 

念若不生,境自無了。及窮動念,念亦空寂。即知迷時無失,境亦無得以無住。真心不增減。故心因境起,借心觀境,見物生心。雖居山林海島,都是塵勞。

人戀境,境弄人,心失其正而發狂!

情逐物,物引情,神離乎舍而成痴!

好境歹境,總是境,境雖沓來而非有。

邪念正念,皆屬妄念,縱分起而亦無。

勿謂五欲為樂,迷而忘返,必至傷身而傷命。 

當知一性是真,抱之弗離。却能消魔破有,濁世變作淨土。歸根復命,凡身結成聖胎。

三界唯心所作,何不將心先了!

六塵借識而入,直要把識頓

赤子渾然無識。塵緣滾滾,永無可入之竇。

真人純然是智。法界朗朗,盡是了妙之

 

白鬢老人曰:

境無苦樂,從心所起。同一岳陽樓。有心曠神怡之人,即有感極而悲之客。

昔人云: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非道德深厚者難以語此!

 

覺明淺釋二十五、境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沒有別的法則,都是一個人心動念而產生出來的一切境界啊! 

    念頭如果沒有生起,境界也就自然沒有了。即便再如何起心動念,念頭也歸於空無和寂靜。

    既然知道迷惑的時候沒有損失,境也沒有實相上得到(無住:實相之異名。謂法無自性,無所住著,隨緣而起。佛教稱「無住」為萬有之本)。真心沒有增加和滅亡。如果心因為外境生起,憑借心來觀看各種境界;看到物質而起心動念(如喜好、厭惡、追逐、回憶等等)。則人雖然居住在山林海島這樣風景秀麗、環境清幽的地方,仍然是俗務纏身,煩惱重重啊!

    人總是留戀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幻境。而這些過往的幻境又反過來捉弄人,使心失去他的本來面目而發狂。

    情欲導致追逐所需之物。而對物質的貪婪又引來情緒波動,致使「神」離開他居住的地方而成為「情痴」。

   好境壞境無一例外地還是境,因而各種境界紛至沓來只當作沒有。

   邪念和正念都屬於妄想雜念,由此縱使念頭蜂起亦都歸於無。

   不要以五欲作為享受快樂的源泉(一,指色、聲、香、味、觸;二,指財、色、名、食、睡),痴迷而忘返,直到損害身體致傷害性命。

   應當知曉唯有一性(真人、佛)才是真實不虛的,緊緊抱住而不使之離開,就能夠消除魔障。

    破除五濁並將他變成淨土。(即佛教所說:ㄧ,命濁;二,煩惱濁;三,劫濁;四,眾生濁;五,見濁。)

    歸於性源清靜之根,恢復命蒂強健之本。平凡的身體裡結出聖賢的胎兒。

    欲、色、無色三界都是心的造作呈現。為什麼不將心先了卻放下?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借識神將其污染。只要把識神斷絕,像赤子一樣渾然沒有認知,雖塵緣滾滾,永遠沒有可以進入的空隙。

    真人純粹是智慧。法界明亮寬廣,全都是領悟真人佛性覺悟的地方。

 

白鬢老人說:

    境界是沒有苦惱與歡樂的,都是由於起心動念所引起。例如同樣一個岳陽樓,遊人有觀之而心曠神怡的,也有觸感生情而悲泣的。

    古人說:神仙沒有別的本事,心裡只生出歡喜而不會產生憂愁。倘若不是道德深厚的人,是難以說出這樣的話的。


覚明居士:

境謂心意宇宙稱,欲者情之所趨興;

色為物質幻所有,無色亦由心所親;

三界唯心生幻境,念若不起緲無音;

無蹤動念乃空寂,方知迷悟沒離分;

無得無失亦無住,真如佛性不減增;

倘若心因境界起,借心觀境魂魄驚;

蓬萊仙境塵勞客,戀境弄人貪痴嗔;

美境惡境皆虛幻,邪念正念皆妄生;

五欲為樂終喪命,抱之弗離一性真;

消魔破有濁化淨,歸根復命育聖嬰;

赤子渾然一體現,塵緣滾滾無可侵;

真人佛性純然智,法界朗朗妙傾。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