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二十六篇:識

 第二十六篇:識

本來之性。真淨明妙,虛徹靈通,逈出思議之表,無異同,無分別。悟之則菩提岸!迷之則生死海!

小兒未識父母,謂之樸。能識父母,謂之疵。疵者,心病也。見識一長發熱,是心病而身隨病也。由是而生分別是識,領納在心是受,思念是想,貪著是行,污穢是色。

如若降伏識神,莫若變識為智。何哉?

識嘗逐境而忘返;智能了境而不著。逐境不了,何智非識?了境不著,何識非智?

切要而言:止此一心。放去是識,收來是智。但有分別,即墮情識。稍有攀緣,即是妄想。不知直下盡了,纔得清淨!

 

白鬢老人曰:

小兒纔識父母,已露識神伎倆!

見識一長是心病,知此病者幾人?

逐境是識,了境是智。放去是識,收來是智。字字指得分明的確。可稱黃帝看症,岐伯立方。其如眾生之不信何?

 

覺明淺釋二十六丶識

    人的真如本性或本來面目,是純真淨明玄妙,虛空廣大靈通,遠超出人們理解想像之外的。

    這個真如本性,沒有差異,沒有分別。一旦悟了則到達解脫的彼岸;倘若迷惑則沈淪於生死存亡的苦海之中。

    幼兒在還沒有認識父母之前,是為純真質樸;能夠認識父母了,則轉為有缺點或過失。這個疵就是真如本性的心生病了啊!

    人的見識一長就頭腦發熱(自認為見多識廣高人一籌),這是由於心病而導致身體也隨之病了。由此而生出的分別心就是「識」,即由識神假心逐物戀情所產生的認知。

    將識神逐物戀情的認知放在心裡是接受;

    思念境界物欲滿足即是妄想;

    將這些貪婪居積就是行動;

    那些污濁淫穢的便是色相。

    與其費力去降伏住識神,不如將識神轉變成為智慧(轉識成智)。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識神的本質是追逐外境而忘返內心;而智慧卻能夠對境無心至神安心靜!

    若追逐幻境放不下,哪一個智不是識?

    一旦放下幻境不著相,哪一個識又不是智?

    切中要害來說:人只有一顆心,將其放出去逐外生情便是「識」;將其收回來返家歸靜就是「智」。一旦有了分別,便立即墮於感覺與知識或情欲之中;哪怕稍微有一點追逐,也都是妄想!

    不如直接將「識」放下,才能獲得真正的清靜智慧。

 

白鬢老人說:

    小孩子剛剛認識父母,就已經露出識神取捨得失的技倆。見識一長便是「真心」生病了。

    而能夠知道這個真心生病的又有幾人?

    人的心追逐各種境物是「識」(識神假心作為、認假為真),而了卻各種境物是「智」(元神真心處事、大公無私)

    將心放出逐物滿情是「識」,收回來了境清靜是「智」。字字指導得分明確實,可以稱之為聖醫黃帝親臨看病;醫聖岐伯開出療效奇特的藥方。

    如此好的事情,可惜眾生卻難以相信啊!


覚明居士:

凡人皆俱妙明心,玄奧靈通無別分;

通天徹地神通廣,聖賢仙佛平等稱;

無生無滅無增減,惜妄分別著相昏;

幼稚蒙童即生疵,知識一長病心身;

心若放出識神主,攀緣情欲擾性真,

迷幻逐有風雲起,輾轉六道輪回奔;

既知諸病源頭「識」,莫如了境除病根;

收視返聽純然智,元神主事淨土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