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貫通三教養真集】第五十二篇:靜

 第五十二篇:靜

語曰:聖人主靜立人極。

夫極者,人之大中也!

聖人主靜非以靜,為善而故主之也!是萬物無足以撓其心,不求靜而自靜也!

今之求靜者,未得真傳。皆曰:緊鎖心猿,牢拴意馬。至於拴鎖不住,遂謂此心終不可得而靜也!

殊不思此不致知之過也!致知則明。明則見得天下之理,都是停停當當底,一毫私意著不得。此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也!  

外忘名利則身安,內忘思慮則心安也!

人皆曰:身安便是福。

或則曰:心安便是道。

慧可見達摩曰:某心未安,乞師與安。

摩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摩曰:我與汝安心竟。

溫則曰:三際求心心不有,寸心覓妄妄原無。妄原無處即菩提,是則名為真得道。

告子之不動心,是不得勿求,遺棄而不動。後世枯槁之士,皆告子之流。非見道者,誰知其謬!

 

白鬢老人曰:

人能內忘思慮,外忘名利。則主靜工夫,不待言矣!

若思慮未除,名利未斷。縱靜片時,焉能長久?

把捉與自然,看破與未破。毫釐之分,天壤之異。


  

覚明淺釋五十二、靜

    古語說:

    聖人是以靜來確立做人標準及生命樞紐的。這個極呀,就是人的大中心呀!

    

    聖人倡導靜,並不是以求靜來說靜。而是為了達到至善而提出的要求啊!一旦達到至善之境,則世間萬物不能夠擾動你的心,不用特意追求靜而自然靜了。

    今天追求靜的人,沒有得到真傳。都說:「緊緊鎖住﹃心﹄這個頑皮的猿猴,牢牢拴住﹃意﹄這匹脫繮的野馬。」一旦控制不住,就說這顆心終究是沒有辦法靜下來呀!

    那些求靜者也不想想,這靜不下來的原因,是由於沒有「致良知」(見知篇)的過錯呀!一但達到「致良知」則清楚明白。

    明則見到天下所有事物的理,都有他內在產生的原因,一毫自我的私意都參雜不得。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知止(見止篇)才能有定(見定篇)的產生。達到了定才能夠靜,也只有靜下來以後,才能安身立命啊!

    人若外忘功名利祿則身體就健康,內忘諸般思慮心即安寧了!

    人們都說:身安便是福。

    (養真子)則說:心安即是道。

    

    慧可(禪宗二祖)見達摩祖師說:我的心常常無法安寧,乞求師父助我安心。

    達摩祖師說: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好。

    慧可回答:我四下尋找心,卻怎麼也無法找到。

    達摩祖師說:我已經替你安好了。

    慧可(如醍醐灌頂般)回答:我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在尋求安心與解脫,可心卻難以了。其實小小的心兒苦苦尋覓,胡思亂想卻原來什麼都沒有。一旦明瞭雜念妄想原是空無時,也即是對佛之真諦「明心見性」的覺悟!這才是真正得道。

    告子(一名不害,戰國時期思想家,以能言善辯著稱。)所說的不動心,是指得不到的就不要去強求,將之遺棄,以求達到靜心之目的。

    後世那些著相修行的人,皆屬告子一類。不是真正得道的人,哪裡知曉其中的謬誤呢?

 

白鬢老人說:

    人若能做到內忘諸般思慮,外忘名聞利養。其達致虛極靜篤的功夫,就不用說了。 

    如果思慮沒有除卻,名利也沒有斷掉。縱有一時片刻之靜,又豈能長久?

    為靜而靜與自然致靜,看破與執著。毫釐之分,卻有天壤之別。


覚明居士:

聖賢皆從寧靜出,倉頡造靜義理豐;

左旁代色青藍綠,右爭表義變化中;

三者平衡靜為要,惟靜性圓理慧聰;

人生而靜天之性,中正仁義日用功;

極者吾人大中是,主靜非以靜者充;

為達至善故薦舉,萬物無擾自靜空;

今人求靜真傳少,意馬猿心拴鎖壅;

拴鎖不住因何在?格物致知未踐究;

致知明得天下理,停停當當絕私恭;

知止爾後定隨至,定靜持久享安宮;

後世著相踐行者,告子之流與道疏;

是非曲直高下甚,縱靜片時焉恆終?

思慮名利兩皆忘,怡然靜安德道通;

達摩慧可印心妙,菩提薩埵真如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貫通三教養真集 【後記】

  【後記】                                     覚明居士       《 貫通三教養真集 》 淺釋,經過近四個寒暑的潛心釋義,終於成書了!      在這數年時間裡,我幾乎每日與隱士養真子對話 …      由於 《養真集》 成書於近三百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