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篇:樂
樂,莫樂於得道。士庶得道,其樂過於王侯。
苦,莫苦於失道。王侯失道,其苦大於乞丐。
一日學道,一日快活。日日學道,日日快活。終身學道,終身快活。
學道原是安樂法門,是以聖人學而不厭。
周茂叔教二程氏,尋孔顏樂處。
是樂也!在各人身中,反尋之而自足。
孟子謂君子有三樂:一曰天倫之樂。二曰性分之樂。三曰名教之樂。
其樂在天與人者,我不得而必之。其樂在我者,胡不自盡焉!
今夫人有不為人役者乎?有不為物役者乎?有不為形役者乎?人能去此三役,則可與之言樂矣!
嘗見芒芒之人,筋出力盡。但得放下,便覺快樂。
學道之人,若能放下,其樂倍於世人萬萬矣!
先年予當盛暑遠行,見老者坐在涼棚之下,以為極樂矣!予今閒暇坐在涼樹之下,不見樂處,何哉?
先年以勞視逸,故若是耳!
意者貧之視富,賤之視貴,皆若是乎?
為人只可素其位而行,故能無入而不自得焉!凡願外之心,俱屬無益。
一切攀緣業債,是非功過。皆由此願外之一念起,可不慎哉!
白鬢老人曰:
學道為安樂法門,人多目之為苦。
名利是極苦之事,人反視之為樂。
慧眼與肉眼,原該有如此之異!
☯覚明淺釋五十三、樂
樂沒有樂過於得道的。貧民百姓或一般士農工商者如果得道,他們的快樂大過帝王將相或為官土豪者。
苦亦沒有苦過失道的。王侯將相或為官掌權者失道,他們的苦甚至比窮困潦倒之乞丐還要大。
一日學道,一日快活;日日學道,日日快活;終身學道,終身快活!學道原是個安樂法門,因此聖人學道而沒有厭倦。
周茂叔(周敦頤)教導二程氏(北宋程顥、程頤兩位理學家。程顥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世稱伊川先生),要效仿孔子和學生顏回之安貧樂道、達觀自信、快樂處世的竅訣!
(孔顏樂處是《論語•述而》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著粗糧,飲著白水,彎曲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充滿其中了。用不義手段而取得富
貴,對於我就像浮雲般的轉瞬即逝而無足輕重。」
又載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我的為人處事,就是發奮學習和教學,以至充滿快樂而忘掉了憂愁和歲月,不知年老已經漸近
了。」
《論語•雍也》載: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
其樂。賢哉,回也!」
這是孔子對學生顏回的讚美:「顏回生活極其簡樸,用簡單的竹器吃飯,用葫蘆瓢飲水,身在陋
巷。人們都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樂在其中。」即是說顏回的修養已達至安貧樂道,富貴不淫、
貧賤不移、達觀自信的人生境界。)
這個孔顏樂處的樂呀!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只要攝情歸性,反觀就會自然具足。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一是天倫之樂;二稱性分之樂;三者名教之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
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孟
子•盡心上》。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
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世間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其中天倫之樂和人的名教之樂,我不一定要得到他。但是這樂在我自己的,何不返身自求努力去實現呢?
縱觀今天的人們:
有幾個不被人情世故役使的呢?
有幾人不被物質利益役使的呢?
有幾人不被色身軀殼役使的呢?
人若能去掉上述三役,就可與他談樂的奧秘了!
常見茫茫人海,具是奔波勞碌,筋出力盡的。等到放下,方才感覺到快樂。
學道之人,如果真的能夠放下,其中的樂趣要大於俗人萬萬倍呀!
往昔我在烈日炎炎的盛暑遠行,見到一老人坐在涼棚下悠然自得地納涼,以為這就是極樂呀!
今日閒來坐在涼樹下面,居然感受不到當年的樂處,這是為什麼呢?過去因為盛暑遠行勞累不堪,乍看閒遐安逸之人,故有極樂的感受,如此而已。
人的心意往往貧窮時會仰慕富貴,低賤時便會追求高貴,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為人只要安住所處的環境地位行事,因此有什麼不能得心應手的呢?
凡是離開自己處境而產生的額外追逐,都是沒有意義的。
一切的攀緣業債,以及是非功過,都是由於這願望之外的一念而起,可不得不謹慎小心呀!
白鬢老人說:
學道是一個安樂的法門,可大多數人卻視之為苦。
名利是極苦的事情,人們反將它視為樂而苦苦追求。
無憂無慮、充滿快樂的智慧之眼,與憂愁煩惱、苦樂相伴的世聰之眼,卻原來有如此之大的差別與異樣!
覚明居士:
世人無不求康樂,樂莫樂於得道豁;
士庶得道勝王侯,順逆無擾暢遼闊;
凡人哪個不厭苦,苦莫苦於失道禍;
王侯失道超乞丐,身陷囹圄受刑克;
一日學道得快活,日日為之朝暮賀;
終身學道樂恆常,聖賢知曉不厭惡;
孔顏樂處人俱足,反身躬求結果碩;
孟子三樂君子有,天倫名教且忽略;
性分之樂求即得,俯仰無愧恬然臥;
縱觀天下紜紜眾,鮮有不被繩纏縛;
茫茫人海如潮湧,盡是身心疲憊客;
人役物役附形役,三者俱無竅訣獲;
學道之人但放下,其樂較俗萬倍過;
以勞視逸樂即逝,賤貧逐貴亦迷惑;
名聞利養稱譏頌,過眼雲煙從心落;
為人若只素位行,無為而至跨仙鶴;
是非功過俱業債,願外之念應拋卻;
欲享自在活當下,圓睜慧眼享極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